昨晚女儿突发高烧,一夜未眠,忙里忙去量体温、喂药、敷后背,养儿后才觉父母不易……
孩子一岁半了,每天蹦蹦跳跳的活波可爱,自从有了她,原本脾气暴躁的我,也渐渐收敛了不少,孩子淘气、调皮,有时候任性,我都尽可能的哄她,然后转移注意力。
女儿也很懂事,八个月就会喊爸爸妈妈,满岁会走,一岁5个月就可以独自下床……有了她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本来焦虑不安有点神经衰弱的我也似乎好了不少,每每抱着她逛街、逛超市、散步的时候,我内心都幸福的不得了。
孩子身体一向很好,自小就母乳喂养,接着大点的时候就吃饭,没有吃过牛奶,所以,也给我们省了不少负担,也省了不少心。
孩子的名字是我取的,五行缺木,故取名果果儿,,虽然比较大众化,但是觉得合适,也很喜欢。孩子是全家的宝贝,自从有了她,家里热闹非凡,亲朋好友也都是围着孩子家长里短。初为人父,在欣喜的时候,也总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教育。
我从小生在农村,母亲说我生下来就在床上躺了八个月,因为那时母亲要下田干活,就没人照顾我,后来因为饥饿就哭个不停,每天凄惨的哭声引起父亲的警觉,后来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泪水流进了耳朵里,得了中耳炎,耳朵里满满的耳脓……
可我长大后却没有受任何影响,读书也不错,那时就是觉得生活太艰苦,我们同时代的孩子在一起没人管,夏天泡在坑里河里洗澡,冬天满村的捉迷藏、看电视。反正不到吃饭时间是没人管的。有时候吃完饭了我回来,大人才想起家里还有人没吃饭……
那个时代的农村父母,整天劳动,脑子里想的是生存的压力,想的是国家的统筹款、提溜款、交公粮。超生家庭还时刻面临乡村干部上房揭瓦、搲粮掠牛的危机……那时整个国家都是一片狼藉,尤其是在农村;那时干部作风真的可恶,尤其是在基层;那时农民负担真的很重,土地只能勉强养活一家老少。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母给我最多的教育是苦难教育,让我在苦难中觉醒,在苦难中奋进。苦难是最好的大学,这是高尔基说的,也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虽然个性愚钝,农村基础教育也不好,但我最终还是考上了大学。
所以,我很不习惯现在的“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理念,父母在烈日下劳作,孩子在家悠闲的看电视,一会得不到饭吃就大火发脾气。有的城里的孩子资质不错,在父母的支持下考上大学了,但是从来不管父母的死活,只管要钱,比吃比穿比名牌,毕业了还在啃老。我不敢恭维这样的教育,我们培养的是人,不是宠物;我们要让孩子成长,而不是长大;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而不是只会索取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在目前的体制下,我无心攻击中国的教育,最起码考试改变了许多底层人物的命运,制度的设计打通了普通百姓通过个人奋斗进而崛起的上升渠道。
我最忧心的却是对教育的理解。现在条件好了,给孩子最好的,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可是“最好的”不仅仅是物质抑或外在质量的最上乘,它应该还有孩子的对底层生活的体验认识,对自己祖辈的认同和感恩,对他人关心和安慰的基本情怀。
所以,我想让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学学礼貌,多回老家看看……
孩子“病”了,可以到“医院”抓药,可是家长“病”了,就不能抓孩子喂药。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却不知道,父母的修行才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