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安
一
当你翻开历史书,向你扑面而来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当事人和后人对于历史上发生事件的记载。
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后人的记载,仅凭此认定历史真实与否是靠不住的。
人的记忆,虽然不止七秒。但所记所忆,值得商榷。比如你功成名就之时,可能会在回忆录中记下你小学和别人打了一架吗?很显然不会,就算记下也会补充一句,这是见义勇为。
遑论几千年历史白驹过隙,没有文字记载时留下的诸多传说,其具体行为细节已经无法考证,如大禹之子启继位的不同说法,《史记》、《竹书纪年》等的记载莫衷一是。
有说因为启的才能诸侯都拥戴启继位的,有说启通过武力征伐打败伯益继位的,还有说大禹早已属意自己儿子启继位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所以,历史研究和学习讲究二重证据法,纸上记载与地下发掘文物对应起来,这段历史才叫作信史。否则,仅有孤立的记载或是文物遗迹发现我们只能说这是古老历史中流传的一段美丽传说。
甲骨文发现之前,商朝只能算一个传说的国度。当甲骨文褪去历史的尘霾,人们逐渐辨别出上面所书所载,和司马迁《史记》中多数记载能对应上。商朝才真正在历史中活了过来。
也正是有了这些历史遗存,我们才了解了周公“一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求贤若渴,耳闻了纣王酒池肉林的荒淫无度。历史在我们面前,展露出冰山一角。
但历史真的就是这样吗?所有的朝代更迭都伴随着一个昏庸的君主,大部分开国君主都如此勤政爱民。
学历史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套路来理解背后复杂的社会以及更为复杂的人性。
二
因此,高中历史的学习希望你们懂得,朝代交替背后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也就是必修一这本书我们学习的重点-------制度。
当旧有的制度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统治很可能难以为继。于是旧的制度和朝代被推翻,新的朝代试图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或者说至少弥补旧有制度缺陷的新制度。
当然,每种制度随着时代变迁都会存在问题,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这也就是直至今天制度仍然在不断变革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客观认识古代制度在当时有着怎样的意义,又是在怎样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结果-------并非今天的制度放在古代就一定更好,也并非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就一定比我们的专制统治高级。
所以隋炀帝在某些方面不一定更昏庸,唐太宗在另一些方面也不一定更英明。往往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湮没了大量的情节,如同抗战神剧对日本兵的丑化一样需要考量。
三
高中历史的学习你们还要知道,很多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并非都是必然。
战国时只有秦国具备大一统的实力吗?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展开是必然吗?……很多事情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不能忽视背后的偶然。
或许就是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有个皇帝像我一样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灵机一动觉得少一个队友自己也可以carry全场,于是下令废除丞相,他的子孙遵照如此。于是一个影响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的制度变迁就这样完成了。
当然,这个例子或许不尽恰当。但当英国国会以271(赞成):262(反对),仅以9票微弱优势通过对华战争提案的时候,可能谁也未曾想到这最终会成为中国屈辱与抗争近代史的开端。
四
高中历史的学习我最希望带给你们的,是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历史当中,我们的每分每秒,也都在塑造着或至少是反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这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但言论的自由不代表思想的解放,更不代表思想的自由独立。舆论充斥着网络,很多偏听偏见不断在你脑海中刷存在感。对于热点人物,焦点话题,总有一百种解读。
但无论别人如何看待,无论舆论何种导向,你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认知。不盲从,不闭塞,不狭隘,不摇摆不定。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像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希望历史带给你们的,是抽丝剥茧找寻掩藏在扑朔迷离记述背后的真相并偶有所得的快乐;是阅尽沧桑过了千帆后对古人和往事的理解之同情;是体察世界着眼过去未来的现实关怀;更是精神自由“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遗世独立。
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