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风是明代男女皆可穿着的对襟式外套,从宋元时期的褙子发展而来,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收腰大摆和领子上,改变的原因被认为是受到了西亚、中亚服饰的影响。
“披风”在明清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它的形制也是此前中国古代服装史上不曾有过的,明代的“披风”与“褙子”比较接近,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襟、两边开衩的服饰。不同之处在于“披风”的长度都与衫齐(近膝),袖长在肘腕之间,可以露出里面的衫袖,收腰大摆,腰部与底摆的尺寸差距较大。
而“披风”与“褙子”最大的区别在于领子,与“褙子”的直领不同,“披风”是重新缝制的瓦领,将两领之间的距离加宽,长度一尺三寸,使领子的下端基本接近腹部,加上两领之间的横向距离,这种大敞领必然给里面的衣服一个充分的展示空间。
制作“披风”的材料既有普通的素绸、麻布等,也可以是昂贵的锦缎、绣缎、貂鼠之类,材料之丰富说明它是不同阶层的女子都能穿着的服饰,穿着时以材料的高下来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低。
另外,不同季节穿着不同材质的“披风”,貂鼠、灰鼠、剪绒披风都是相当昂贵的冬天御寒之衣。
纱、罗、绢也都是春夏兼顾的服饰,纱罗披风常常穿在对襟或斜襟衫子外面,利用纱的飘逸、朦胧和透明的特点,隐约露出底层服饰的图案和质感,上下斗合,呈现服饰色彩和空间虚实的丰富之美。
从材质上看,“披风”应该是不同阶层的妇女在一年四季都能穿着的服饰,形制不会有太大变化,材料会随着身份地位和季节变换有所改变。然而从《大明会典》的规定看,“披风”一般是命妇的服饰,大多在礼仪场合穿着,但在服饰僭越成为普遍现象的晚明,普通妇女也会寻找穿着的机会。
明代初期通过海路、陆路与与中亚、西亚交流,使得中西亚人的服饰在中土频频亮相,由于他们的服饰在形制上与中国的差异,引起了明人的兴趣,并进行模仿,“披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字面上看,“披风”是挡风的服装,在北方风沙大的地方,游牧民族喜爱穿着这样的服装以抵御风沙,因此,这种服装在西亚、中亚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代波斯服饰传统中,敞领大衣搭配里面的立领金扣,用以彰显立领上的金扣的珍贵。
这种模式受到明人的喜爱与效仿,并且明代已经具备制作金及金镶宝石纽扣的技艺,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金扣,适合在立领上做装饰。明代女子服饰接受并模仿中亚、西亚立领的形制,出现立领金扣和披风搭配的款式,是中国服装史上的首创。
“披风”的敞领大开配里面立领衫子,再加上收腰大摆的形制,基本上定格了明清女子端庄而贤淑的形象,成为今天人们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