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能人才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出席2025年世界技能组织全体大会,向世界宣介中国“十四五”期间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这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生动实践。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唯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才能夯实强国之基,让中国制造屹立于世界之林。
工匠精神是执着专注的坚守,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创新突破的勇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工匠精神展现出强大的时代价值。在航天科技领域,特级技师徐立平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他每天与易燃易爆的火药打交道,手持刀具在火药药面上进行微整形作业,他觉不容许任何细微的失误。在高铁制造行业,焊接大师李万君展现了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他创造的"构架环口焊接操作法"将焊接合格率从60%提升到100%,为了掌握这项技术,他每天练习十多个小时,手上的茧子磨掉一层又一层。在核电建设领域,焊工未晓明以创新突破的勇气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他创新的"镜面焊"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强大引擎。
健全的培养体系是基础,完善的评价机制是保障,优化的成长环境是关键。 "十四五"以来,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培养体系方面,浙江省实施的"金蓝领"培育工程构建了从技工教育到职业培训的完整链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超过5亿元,建设了200多个高水平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评价机制上,国家能源集团创新推行"新八级工"制度,建立了从初级工到首席技师的完整职业发展通道,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在成长环境优化方面,江苏省通过设立"技能状元"大赛、建设工匠长廊、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等举措,形成了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构建起培养、评价、激励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才能让技能人才竞相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面向"十五五",我们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技能强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要聚焦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政策支持要注重精准施策,比如对参与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社会氛围营造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设立"工匠日"、建设工匠馆、创作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这些措施将共同构筑起技能人才发展的坚实支撑。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以习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成为广大劳动者的自觉追求。我们坚信,随着工匠技能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