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区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大,地铁甚至把以前感觉很远的双流、新津、新都、龙泉驿都和市中心连在了一起。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倒推十年、二十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很多90后、00后甚至都不知道,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成都市区,被分为西城区、东城区两个区。90年代的时候,城区扩大,重新分区。西城区改成了现在的青羊区,东城区变成了现在的锦江区,东城区、西城区的历史,就终结了。
东城区如今已经几乎完全从市民的生活中消失殆尽了。但西城区虽然也已经被取消近三十年了,但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却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仍然保留下了一丝时间的痕迹。这就是成都的“西体”——原来的“西城区体育场”——现在的青羊区体育中心。
西体最早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最开始是旁边铁二局的体育场。1958年,贺龙元帅曾在这里打篮球。并决定将这个体育场由铁二局划给成都地方政府管理。1959年,体育场被命名为“成都西城区北巷子体育场”。1969年更名为“成都西城区人民体育场”。但成都人都喜欢把它简称为“西体”,觉得这样又方便又好听。
1990年,原来的西城区改为了新的青羊区。“西体”的位置虽然位于金牛区,但因为金牛区已经有了自己的体育场,所以,西体作为飞地,成为了“青羊区体育中心”。但新名字读起来实在有点不太方便。所以,大家还是习惯叫它“西体”。成都现存唯一一处带有西城区痕迹的地名,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不仅仅是这个体育场,它周围的路牌,不知什么原因,当年城区调整的时候,也没有跟着改名字。至今依然被叫做“西体路”、“西体北路”。从这些路牌中,行人也能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城区的记忆。
其实90年代前,成都的东城区也有一个自己的体育场,叫东城区体育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东郊体育场已经消失在了高楼之中,老成都只有从街对面的华联文体商场,推测出曾经这里有一个体育场存在过。而西城区体育场,却侥幸的保留了下来,真的很幸运。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西体的设施虽然也有了很多改进,但或许因为它是一块飞地的原因吧,整体变化不是很大,今天我们仍然能在这里,感受到上个世纪、甚至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比如体育场正中简单的主席台,虽然外面贴了砖,但是仍然渗透者工人阶级特有的朴素。
围绕着运动场的,仍然是当年简朴的三层露天观众席。以前搞运动会或打比赛,观众就在露天台阶上观战助威。视觉效果虽然比不上真正的看台,但也很有热情。观众席中,原本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颗梧桐树。后来这些梧桐树有些被砍掉了。但仍然剩下了很多,向大家述说这里过去的往事。
西体的大足球场,小时候可以随便进去。现在为了保护草坪,用铁网围起来了,只有工作人员能够进入。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本来就位于成都一环路以内的西体,周围的高楼越来越多了。城市中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这个体育场,反而成为了高楼林立中的一块洼地,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难得的运动、休闲空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新成都人因为不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对“西体”这个名字也越来越陌生了。很多人甚至搞不懂为什么明明是青羊区体育中心,旁边的路会叫“西体路”。作为老成都,真的还是希望“西体”这个名字能继续保留下去。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偶尔回忆起儿时的往事。
原文发自: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