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一个宝妈群里看到这样一段对话,谈论的主题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
宝妈甲:刚才接我女儿放学的时候,我真的是暴跳如雷!
宝妈乙:发生什么事了?
宝妈甲:我看见她头发蓬乱,里面的衣服拖在外面,外套很脏,书包拉链半开半拉…我气就不打一处来,当众吼道“明天再弄成这么个狼藉相,别管我叫妈!”然后自顾走了。
宝妈乙:看起来你觉得很生气
宝妈甲:气坏了当时,换成你,你不气么?
宝妈乙:我可能会这样说“女儿,妈妈来接你的时候的时候发现,你的衣服,头发和书包都很乱,我不太舒服,我希望你在放学后能整理一下书包,不会整理的人将来是读不好书的,明天妈妈来接你的时候希望你能给妈妈惊喜呦。
一、两类宝妈,你更爱谁?
很明显,宝妈甲是奉行虎妈教育的,她希望孩子自律自理,宝妈乙,看上去似乎和风细雨,她可能已经学习并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把观察,感受,希望和具体要求都表达了一遍。但是,我想问的是:那种妈妈,你更讨厌哪一种?
我的感受是,比起虎妈式的教育,我更不喜欢宝妈乙的做法。前者是斩立决,后者是慢性吸毒,她们在用“温柔和坚定”对孩子进行精神强奸。前者培养出的孩子,要么因为不停被否定而自暴自弃,要么个性张扬,愤怒反抗;而第二种父母看起来理性温和,但本质依然是妈妈在控制孩子、侵犯孩子界限,有如软绳索捆绑,让孩子感受更加压抑,无从反抗,这样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做事缺乏主见,容易自怨自艾,纠结行事,很难有才华,内心也痛苦。
二、伪装的“非暴”,温柔的一刀
类似宝妈乙的家长,对“非暴力沟通”产生了的极大曲解和误读,可以说是“伪装的非暴”,简单地套用四要素,背后却是操控。非暴力沟通,它要求“观察”是客观、非评判;“感受”要当下真实;“需要”是自己的,“请求”是不越界的。所以,相信很多人听到宝妈乙这样的话语,内心是崩溃的。
以此类推,扯点题外话。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抱怨,“我批评你是为了你好,希望你将来有出息”,翻译过来就是“我批评你,是希望你能听我的话,你要按照老师认为对的方式去做,然后给老师争个面子”。这里,满足的依然是老师的面子,老师的需要,而不是学生本身。
活在牺牲感中的人,看是温柔,实则是一把尖刀,他们爱的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他们常常在“我是很高尚的人”中的自我感动。而对方真实需要什么他其实既不关心也不了解,给对方的只是他为了彰显道德感而自己要给的。
三、“道”先行,“术”尾随
因此,好东西可能会被急功近利的人玩儿坏了,PET也好,非暴力也罢,如果不能仰赖运用这工具的人的内心的纯净,而仅仅是把他们当做控制他人尤其是孩子的的工具,更甚至为它们披上一件温情脉脉的面纱,和耍流氓无异。
良好运用“术”的前提是严格的自律和持久的自我成长,即悟“道”,功夫在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