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录下自己的思考,顺便练练写作,所以开始在简书上写自己的文字。发布了我的第一篇文章之后,发现简书还有投稿功能,好新鲜的玩法。于是试着投了一下系统推送的专栏,其中当然有首页。后来,首页专栏拒稿,这对我没任何影响,本来我就是来写自己的文字而已,签约不签约的,不关心。接着看到首页专栏审稿官一鸣的专栏拒稿说明帖《每一位首页拒稿官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作为旁观者有些不厚道地GET到一个搞笑的点,虽然不知道首页专栏审稿官长什么样,但脑补到其看到那么多人责问自己“是不是跟我有仇?“的无语的样子。
原来,投稿被拒后,最初被拒稿的人都会很客气地回复说谢谢,但是被拒稿的次数多了,被拒稿的人就忍不住怀疑这是机器发的,然后默不作声,再接不断的投稿被拒,人们越来越郁闷,于是终于有一天愤怒不满地责问审稿官,怎么老是拒自己的稿子,是不是跟我有仇?!
审稿官会对这事也很无奈呼喊道“既不相识,何来仇怨?“。情绪也受到影响而波动。
在我看来,“你是不是和我有仇”这显然属于被拒稿人的基本别归因偏误现象,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真的是很常见。
基本归因偏误,包含有两种,一种是基本归因错误,一种是归因中的自利偏差,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人们在归因中经常容易出现的偏误。
基本归因错误呢,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它所处情境的重要性。首页专栏的审稿官是不好做呢,怎么做都可以被不满,因为就是要拒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岗位。但是很多的被拒投稿人就容易忽略这点,把自己被拒稿的原因放到审稿官的态度不好,“和自己有仇”。
但是也不能完全怪被拒稿人会这样错误归因。人们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和两个方面有关,一呢,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人要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过多的从内因(“审稿官态度或者人格有问题,对自己有仇”)去评价结果而忽略了外因(审稿官就是得拒稿啊才能筛选啊)对行为的影响,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情境中的行动者(审稿官你和我对接的,我不了解审稿工作,但我记得你总是拒绝我啊)比其他因素更突出。所以人们就容易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了情境背景。
还有一个自利偏差呢,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于内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那么人为什么要进行归因偏差呢?我们可以用印象管理理论来解释: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别人对自己有着很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到原因的时候,人就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是自己的本事,失败不能怪自己,才会让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也让自己感觉良好。责怪别人总是比责怪自己容易得多的多的多~大家都懂~
想想,这就是我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初心吧,希望自己能意识到这些心理偏差的客观存在,在自己的为人处事中,尽量修正,客观的看问题,提高自己的水准。要不然,耽误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