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知识大迁移》
2019年9月28日 周六晴 广州
一、你是否和我一样
我手机里面有6700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都是听课时所拍下的PPT。拍下来的那一刻觉得有安全感,这些知识不会再流失,归我所有了。
其实拍下来后,一直存在我的手机里面,后来再也没有想起。
我的“百度网盘”一直在扩容,里面承载了很多网上下载的资料、老师们分享的课程、以及百度文库下载的内容,但下载后我真的再也没有打开过。
…… ……
我不知道看文章的你们是否有如我一样:把知识转移到了云端,从此一别两茫茫,虽不相忘,但也难再打量。
这就是《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大概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在的我们,除了日常谋生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把其他的知识都依靠在了云端。“度娘”成了我们一部分人直接获取知识的媒介。
我们不会再为某一个知识查阅大量的书籍、不会请教相关专家、不会去翻阅百科知识,而是依靠搜索解决现在所面临的几乎所有的问题。
云技术让我们选择了“理性的无知”,我们认为读书太苦,搞懂某一专业领域又太花时间,那我们理性地选择去云端搜索,进行快餐式、急救式迅速补某一方面的知识。
好,那问大家一个小问题:π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是几?
能脱口而出吗?是否又在百度?
二、三个效应
《知识大迁移》这本书提到了三个效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持久挥之不去。
1、1/5效应
不管你所说的一件事情有多么离谱、多么不着边际、多么不可实现,但总有五分之一的人愿意相信你的话。不行,你可以试试问一个问题:外星人昨天绑架了一个美国人。加上你的演绎,看有没有人相信你。
运用到现实工作中,象征民主和公平的投票其实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因为有一部分人,可能根本没有搞懂问题,然后就按照“五分之一效应”选择了投票。这部分人的投票对组织对成果能有什么作用呢?
2、达克效应
1995年4月19日,一个叫惠勒的人,听说用柠檬汁写字在纸上,纸上看不到有字,可以隐形。于是把柠檬汁涂满了整个面部,认为自己可以隐形起来,然后什么其他伪装措施都没有,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抢劫了银行……
这件事情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和他的学生贾斯汀.克鲁格的注意,他们做了一系列的试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
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
这种效应称为“达克效应”。
3、谷歌效应
我们大部分人通常都不会花太多时间去记住某些知识内容,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记住,因为拿着手机、打开电脑,想搜什么内容就可以搜到什么内容?何苦要为难自己,何苦要和自己的记忆力过不去呢?
三、知识有红利
1、无知的人,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1988年,流浪汉、诈骗犯、卡车司机威廉中了1620万美元,在18年时间内经历情杀、离婚、兄弟反目,最后在枪杀、暴力犯罪等想也想不到的悲惨中离世。
2、知识有红利
在未来,我们可能更多需要掌握以下能力:
A、 语言能力。发音的正确让人觉得你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让人觉得你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据测试:发音最好的人与发音最差的人,家庭年收入的差距达到5.5万美元。
B、 健康知识。健康知识可能让你更加健康、意识到哪些习惯与饮食让你更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心态。
C、 体育知识。没错,有钱有闲的人才去更关注各种体育赛事,各种体育知识。一个年薪二十万的人无法理解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年费动辄上百万的事实。简单讲:关注体育的人收入也可能会更多。
D、 理财知识。你至少需要算得清银行存款利率是否能跑过通货膨胀率。
…… ……
好啦,最后,象樊登老师那样问一句:
也许有一天,有一样东西你无法搜索到,那就是你自己想要搜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