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一章讲到的,这一章里对思维的发散性和强度匹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而你直觉和想法产生的依据是什么,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怎么从复杂的事情中提取直觉性的观点呢?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其实我们都采用了“替代”的方法,这里又产生了“目标问题”和“启发式问题”的概念,“目标问题”是指你目前要回答的复杂的问题,“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从这两个名词的解释来看,关于“替代”的方法应该就更好理解了。遇到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会在内心用一个问题来替代原来的问题,这是一个解题的好策略,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这样做。这也是一种思维的发散性的运用,即让系统二摆脱很多繁重工作,作用了系统一的强度匹配能力。“思维发散性的自主过程和强度匹配可以使能映射到目标问题的简单问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文章后面用大篇幅举了启发法的例子,都挺有趣的。主要例举的立体启发法和情感启发法,例举的都是我们在运用替代法时容易产生的错觉和偏颇。最后文章说出了系统二的新“特性”,系统二有主动搜寻记忆的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和决策功能。自我批评也是系统二的功能之一,积极且追求连贯的系统一为要求不高的系统二提供了各种解决方案。
到此,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结束了。最后一面例举的系统一的特点,如果感兴趣的话,我把图片插入进来,大家自己详细看看吧。
(D21《思考,快与慢》第9章感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