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极致简单又极致复杂的世界中。世间万物由基本粒子构成,就像乐高积木那样,几种简单的积木块可以拼成无数种不同的形状和结构。然而,这些粒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它们受到物理和化学规则的约束,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形成多样的物质世界。
如果在极端的高温中,粒子因为化学键被打破而无法组合在一起,分子无法形成;相反在极端低温的环境中,化学反应几乎停滞,新物质也难以诞生。
而地球,因为处在离太阳不近不远的地方,有大气层的保护,又有大量的水来平衡过冷和过热的气候(水的比热容较大),使温度维持在适合化学反应的范围内。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以及不同地理条件下冷热交替的环境,使得化学反应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丰富的化学反应为概率“大帝”提供了展示身手的广阔舞台,在地球漫长的45亿年历史中,原子通过化学反应不断重组,形成了多样化的分子,包括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不仅是自然界物质的基础,也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奠定了化学基础。
也许正是那个机缘巧合的一天,碳、氢、氧、氮、磷几个原子在适合的条件(光、湿度、温度等)下被概率“大帝”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最初的DNA组件--核苷酸。有了这个基础组件,概率“大帝”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组合不断试错,最终孕育出了生命。
地球的环境是多样的,有山川河流、大洋冰川,也有火山和荒漠,有适宜的气候也有恶劣的环境,一次地震、火山、海啸、洪水就可能造成极大的毁灭。正是这多样且多变的动态环境造就了生命进化的动力。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能够发生突变的基因被自然选择出来。突变为生命提供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而成功适应的生命形式得以延续,推动了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
令人惊叹的是,几个简单的粒子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地球的环境又加速了这种变化和多样性。
然而,变化的环境和变化的生命形式不仅意味着地球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 同时也意味着地球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危险世界。正是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加速了生命体的进化,不知道从何时起,出现了一种吃肉的生物大杀四方,又不知道何时开始奔跑能力强的生物出现了,肉食动物不再那么轻易吃饱肚子了。变化不断的推动着更高层次的适应和进步。
同样,在人类世界,文明也是在不断学习、融合、竞争中,从原始社会演进至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没有跟上变化浪潮的人类文明注定会被毁灭和淘汰。
这也印证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变化是宇宙和人生的常态,万物都在不断演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因为这多变的世界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生物选择突变的方式来应对各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其实也是在寻求概率“大帝”的援手。
而我们人类则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积累资源来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物质资源,都要为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现在都喜欢说“躺平”,其实我们注定无法躺平,即使身体静止,外部世界依然在发生着变化,身体的内部世界也一刻没闲着,各种器官依然在运转,细胞依然在工作并守护着我们的身体。只要还活着,我们就需要获取能量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为了获取能量就需要吃, 为了吃就需要食物,为了食物,我们就必须与这个变化的世界互动。变化不会因我们的懈怠而停止,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迎接。
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万物都在生生不息的变化运行着,所以君子应效法天地,不断努力,自我完善,追求进步。这句话其实不是激励,而是一种本质规律的揭示,这也是我们面对变化的唯一选择,为了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只能硬着头皮上!
无论是其它生物还是人类,只有那些不断进取、适应变化的生命体,才能继续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存活。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