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计:1713字 阅读时长:6分 可读性:0
今天是母亲节,
一个有趣的节日。
有趣在于他看似矛盾的属性——它既是一个“普遍的”、“国际化的”全民参与的节日;又是一个“独特的”、“差异化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日子。
他的普遍性在于,在这一天,以地球为单位的一群人,会在同一个时间区间内,为一个扮演同一家庭角色的个体献上我们的集体感激与祝福;而他的“差异”则体现在,即便这群人她们享有同一个角色称呼——母亲,而在本质上,她们仍然是由她们千奇百怪的成长环境、波诡云橘的个人阅历、光怪陆离的处世态度塑造出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也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让我一个回不了家的孩子,从倒计时两周的那个周末开始,被忐忑、纠结、犹豫、惆怅的心情所笼罩。
一个问题如梦魇一般若即若离,挥之不去—“怎样才能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母亲节呢?”
订花?订酒?订蛋糕?
还是盆友圈秀妈?秀家?秀“恩爱”?
不含有任何调笑成分,而且实不相瞒,我把以上每一条都落实到了准备阶段:
1.关注了3家同城订花公众号
2.在饱了么收索各种外卖小蛋糕
3.提前一周代一套妈妈牌保养品
4.甚至默默编辑了五种不同风格的母亲节盆友圈,分别是“严肃文学版”、“催泪深情版”、“无厘头段版”、“莫名其妙意识流版”还有“朴实无华叙事版”.......
但是截止北京时间21点,除去护肤品快递如约到达,其他种种依然停留在准备阶段。
如果问及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我在暗中观察,观察盆友圈、微博中的大家是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然后集众人之所长,闷声发大财——造一个彻底纯粹“独一无二”的母亲节!
果不其然,正如不知道是哪位名人也可能是我所说的:“盆友圈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小型众生像,多多少少呈现出我们所在的圈子中可能的生活形态。”
我看到了大家在这一天,为自己妈妈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节日惊喜,传统一些的,付诸实践了以上我预备到的所有庆贺与祝福方式;炫酷一些的,带着妈妈一起体验了一把自己喜爱的日常娱乐;还有一些拥有一技之长,具备某种专业素养的,现场直播“如何为妈妈画一个母亲节妆容?”。
同时,也有人另辟蹊径。
像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谁是谁非,莫衷一是,
毕竟祝福的本质也是一种仪式,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组织, 仪式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直到无意中点开了朋友的公众号——一个没啥粉丝量、日常阅读人数永远不会超过三位数的、可能就是用来私人意淫的公众号的时候,我发现了母亲节这一天,她发在里面一张图片推送:
说实话,我还是小小shaking了一下。
仪式,如果作为一种转播手段,无所谓形式,传达它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才是他的初衷和使命。而如果将这种节日仪式日常化到我们生活之中,它的本质便是沟通,通过沟通的手段传达我们的信息,想法和情感。
突然想到曾经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表达”层级定义:
第一级:愿意同你分享我所经历的故事,不管他是有趣的、荒谬的、还是充满教育意义的。
第二级:愿意同你分享我当下的心情,不论是愉快,懊恼,还是辗转不安。
最高级:看到一件东西,瞬间联想到你,然后毫不犹豫买下来送给你。
(希望每一个我亲密对待的你,都能以最后一条的方式亲密待我)
但当我回顾它们时候,我发现,以上三种表达方式,始终是间接的、含蓄的、循序渐进的。
也许是我们极具东方特色的含蓄内敛的成长环境,造就了我们不善梳理、沉淀、吐露我们真实感情的生理特质;也许是外界不友好的审视和评价,让我们羞于在第三人面前表露心声。
但事已至此,摆在我面前也只有两种选择:
1.继续坚持原有的价值观,把习惯当做风格,始终以自己特有方式表达与交流。
2.强迫自己感受和描摹感受,用彼此听得懂的方式遣词造句,抛弃羞耻心,告诉对方我是多麽重视你,珍惜你和爱你。
我想选择第二种,
因为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通过哭闹,大笑,歇斯底里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情绪的年纪
也已经早早发觉世界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最重要的是,那些感知,承受我们情感输出的对象,他们已经不再年轻。
所以,在絮絮叨叨这么久之后。
在这个特殊但又日常的日子里,@我独一无二的妈妈,我想说:
“感谢你愿意听我讲过的每一句话,感谢你理解和尊重我的每一次选择。”
“感谢你愿意把你的想法,你的观点,你的困惑说给一个永远没有你成熟的人听。”
“感谢你是我妈。”
(最后回归秀图,反正在我眼中最美是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