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联想

记得自己中学时代,读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读到清政府卖国时,竟气愤地把书撕碎了。

然而这愤然一撕,却使我爱上了历史。后来读通史,读思想史、哲学史、人物史、学派史等等。

自己身为一个平民百姓,这读史也只是读读而已。一不考证,二不研究。然而读的多了,却不能没有联想。

一、为什么中国历史是一部改朝换代的历史?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天下是人民的天下。统治者只有同天下人共享天下的利益,社会才有可能长治久安。

可历史上的历朝历代,既要把天下变成家天下,又希望能够长治久安。这种违背常理的愿望怎能不破灭!

二、一个国家的治理,必须要有一套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谁有能力治理好国家,能让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就去治理。

而不能是谁的势力大,谁就去治理,统治者提拔谁,谁就去治理。

这个竞争机制建立不起来,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

人心是强傲而不可羁制的。不承认这一点,过低估计人心的力量,就必然走向灭亡。

三、历史上各朝代总逃不出由盛而衰的怪圈。倘若统治者能够在天下太平之时,早些变革产生弊端的机制,不是可以避免积重难返之时吗?

《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可惜的是,历史上各朝代都曾产生过这种治未乱的圣人,只是这些人在太平盛世时,不肯趋炎附势,在夕阳西下时,又斗不过那些被私欲吞没了良心的既得利益者。这些正直之士有心捉贼,却无力回天。

四、在好端端的江山毁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的时候,那些统治者,一方面害怕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一方面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能通过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法来挽回颓废的局面。

殊不知这种治病不求本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到头来后悔莫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