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发展,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比方说,一些原本“岁月静好”的官员,会因为某个场景下一句随性的话语、一个无意的笑容、一块日常佩戴的手表、一盒随意摆放的香烟等导致身败名裂;很多单位、公司、机构,按照常规操作,把以往看来毫无瑕疵的宣传文案放到网络,却招致铺天盖地的质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哪个人、哪个机构敢于忽视舆论的威力。问题在于,舆论似乎不按常理出牌。往往跟它越是讲道理,质疑声越大;越是主旋律,越是难传播。而很多无心插柳之作,却取得意外爆红的效果。很多舆论宣传工作者不禁困惑:我这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吗?
厦门大学传播学院著名教授邹振东用他的“弱传播”理论回答:是的,你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舆论世界。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邹振东新书《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重新定义了舆论概念,进而揭示了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又结合大量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手把手教读者运用好“舆论传播”这一当代人必备技能。
邹振东教授曾因2016年厦大毕业典礼上的精彩演讲走红网络。他1983 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厦门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是厦门卫视创办者之一、首任总监,现执教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年的舆论传播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他的“弱传播”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新定义“舆论”
这本书首要的理论突破是重新定义了“舆论”概念。概念是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理论的起点。凡站得住的理论必定有一个坚实的概念。
弱传播理论的第一概念是“舆论”。这个词和很多日常使用的概念一样,似乎其含义不言而喻,认真探究起来却人言人异。作者发现,以往舆论定义的分歧主要有三:舆论是否具备一致性?舆论是否具备正当性?舆论的主体是谁?另一方面,尽管“舆论”定义成千上万,但也有三个基本共识:能量性、公开性、集合性。在广泛借鉴前辈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一层层分析了舆论的概念:
第一层,由舆论的“能量性”特点出发,可以说“舆论是一种关注,是一种对任一对象的关注”。——这解决了舆论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
第二层,由舆论的“公开性”出发,“舆论是表达的”。舆论不是简单的公开,而是要达到表面的公开。作者纠正了以往舆论研究的误区:过于关注舆论的“表面”或者过于深挖舆论的本质。
第三层,由舆论的“集合性”出发,指出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事物的真理性而是舆论的集合性,因而“舆论”又进化成:“舆论是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这一层定义,解决了舆论的正负面的问题:舆论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而是中性的;也解决了舆论的主体性问题:舆论的主体未必是多数人,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引发了关注的聚集,就制造了舆论,他就是舆论的主体。
至此,作者得出“舆论”定义:“人类任一群体、个人或机构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这个定义又可以简化为:“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以笔者所见,这应该是目前学界最为明晰、精准的定义。
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与理论体系
邹振东教授从李普曼“两个环境说”发展出“两个世界理论”:
“人类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中,两者互为逆世界。正如物质有反物质一样,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世界。舆论世界按照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律运行,它并不完全源自现实世界,并通过对舆论主体的影响而对现实世界进行反作用。”
舆论世界是舆论通过传播形成的世界。它是一个“丛林世界”,有三条“丛林法则”:争夺关注,弱肉强食;争取认同,强肉弱食;争抢表层,面积取胜。
关于舆论世界的运行原理,邹振东教授提出了一套公理系统假说,即“弱传播”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初始概念是“强弱”:“强弱是舆论世界最重要的属性与关系,并由此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舆论世界的公理系统包括“弱原理”和“四大规律”。
关于“弱原理”,作者指出,“除自然世界外,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这两个世界,前者是强世界,后者是弱世界。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在强弱属性、主次关系、轻重判断与情理导向上,两个世界方向基本相反。舆论世界是在争夺关注、争取认同与争抢表层中建构的表面世界。在其竞争性传播过程中,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在争抢表层中‘比表面积’大者占优势。”
“四大规律”指的是指的是舆论的弱定理(弱者优势)、舆论的情感律(情感强势)、舆论的轻规则(轻者为重)及舆论的次理论(次者为主)。就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舆论的“弱原理”与“四大规律”是舆论学的一组公理。公理之所以为“公理”,在于其无须证明,但可以验证。
在这一组“公理”之上,作者又提出“三论(舆论的性别论、主体论、本体论)”“三律(舆论的时间律、空间律、运动律)”“方法论工具(舆论的分析工具、解释工具与实战工具)”等理论和实战方法等。
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提出,而非绝对正确。不管“弱传播”理论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本书都是舆论传播领域难能可贵的一个尝试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