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的胃属于哪里,你的故乡就是哪里。
记忆是种神奇的东西,它会在你嗅到某种气息,尝到某种味道时,突然迸发。有时竟不知是记忆存在了味道里,还是味道钻进了记忆里。食物里总是包裹着回忆的,或美好,或不美好,这才让那些酸甜苦辣,那么地清晰。
出国读书已近两年,之前我是不会做饭的,且不说国内饭馆林立,近有川鲁粤淮,远有日韩法意,方圆之内,遍尝美味。之后兴起的外卖送餐,更是把食客们娇惯得更懒了一些。因此当我们拎着箱子,踏上这重洋之外的异国他乡,心里除了期待,还有深深的忧虑,以后这五脏庙,可怎么满足好呢?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简单的八个字,饱含了人生经验。慢慢地炒土豆丝,炖白菜,红烧肉,酱肘子,到现在烧饼麻团,竟也能自己做出来,吃货的动力和动手能力果然是无限的。只是这些从前看似简单的食物,每次做都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禁深深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
由此,开始在脑中梳理那些记忆里的美味,在我忘记它们之前,记录下来,下次回去,一定要再尝尝,绝不让这美好就此搁置,消散,无影无踪。
椒子酱
椒子酱,萝卜,豆干,黄豆,五花肉,原料都很家常,放在一起炖出来的可是无比美味。其实我的童年记忆里并没有这个名字,只是知道这是一道地方菜。后来某次回乡时在路边的砂锅店,出于好奇,点了一锅椒子酱。用滚烫的砂锅端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同时蒸腾而起的,是萝卜和肉相互渗透的醇厚味道,再加上辣椒酱炖出的辛香。这味道,我却是记得的。一定一定在某个冬夜,我曾经就着这样的一碗椒子酱,吃了一个热乎乎的馒头,或许是两个。
烙馍
河南山东附近似乎都爱吃薄饼卷菜类的食物,或许是处于交界处,徐州的卷饼在吸收了多方优点后,发展出了新的特色。饼薄而白,阿姨们擀起来飞快,擀面棍在铁鏊子上飞舞起来,刷拉刷拉,一片一片烙好的饼就飞到了竹篮里,码成整齐的一摞。白糖,馓子,辣椒,千刀肉,土豆丝,羊肉串,官方配置都是用烙馍卷。似乎在这里,烙馍可以用来卷任何食物。其中让我觉得十分神奇的,是一道叫做彭城一绝的菜式,也就是“烙馍卷烙馍”。做法是烙馍切成菱形片,过油炸成酥脆,再用红辣椒爆炒,炒成油澄澄的金黄色。吃的时候,用柔软的烙馍卷上这酥脆的烙馍。只用一种食材,便产生了奇妙的碰撞,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