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征信体系却日益严格。当"守信者"被迫成为经济"牺牲品",社会信用到底是在促进发展,还是在加速崩溃?
──────────────────────────────────────────────────
**1. 征信的初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信用体系的目标本是"惩戒失信,激励诚信",但今天的征信,更像一把单向闸刀:
• 对弱势群体残酷:失业者还不起贷款→征信黑名单→找不到工作→恶性循环。
• 对强者宽容:P2P爆雷的老板跑路国外,债务被"债务重组",自己仍是"信用良好"。
• 信用≠诚信:你可以按时还房贷,但仍然会因为借过几次网贷被银行降额。
问题是——征信真的在促进经济,还是让普通人失去"犯错权",让资本更容易收割?
──────────────────────────────────────────────────
**2. 征信如何扼杀经济活力?**
**(1)小微企业:死在"数据风控"里**
• 现实案例:成都一家小餐馆,疫情期间收入下降,老板被迫借了几笔小贷周转,结果因"多头借贷"被银行列入高风险名单,贷款申请全被拒。三个月后,倒闭。
• 数据悖论:银行风控模型认为"借小贷=高风险",可现实中,借小贷的原因往往是——没别的选择!
**(2)普通人:贷款更难,消费更低**
• 央行数据:2023年消费贷审批率降至4年最低,"征信查询次数过多"成拒绝主因之一。
• 后果:大家不敢负债,但GDP增长又需要消费——这是一个死循环。
**(3)创业成为"奢侈行为"**
• 事实:美国硅谷创业者可以破产5次仍能拿融资,而在中国,只要被法院执行过一次,风投基本绕道。
• 结果:社会创新被遏制,大家越来越不敢冒险。
──────────────────────────────────────────────────
**3. 征信经济学的荒谬逻辑**
征信的本质是什么?
• 西方:"风险定价"(高风险者高利率,但仍有贷款机会)
• 中国:"黑白名单"(高风险者直接断贷)
后果?
• 失信者被迫"永远失信":你失业逾期一次,5年内所有金融机构把你列入黑名单,你如何翻身?
• 银行"惜贷"加剧经济下行:2023年银行坏账率仅1.8%,远低于5%的国际警戒线,但中小企业贷款却越来越难。
• 真实世界≠征信模型:现实中,经济是波动的,人有困难是正常的。但征信系统却假设"人永远不应该违约"。
──────────────────────────────────────────────────
**4. 征信不死,经济难活?**
如果征信继续"一刀切",未来可能的场景:
• 消费持续低迷(因为没人敢借钱)
• 创业公司减少(因为创始人不敢冒险)
• 银行坏账率不降反升(因为真正需要资金的人拿不到钱)
现在的征信体系,像一场永不停息的信贷紧缩,把经济推向更深的螺旋里。
──────────────────────────────────────────────────
**5. 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能怎么办?**
• 个人层面
• 尽量减少负债依赖,降低系统性风险对自己的影响。
• 避免"多头借贷",哪怕利率高一点的单一贷款,也比拆东墙补西墙强。
• 关注信用修复机制,比如部分省市试点"失信宽限期",可以主动申请信用恢复。
• 社会层面
• 推动信用评级的精细化(不是"非黑即白")
• 金融机构应放宽"一刀切"审批(比如考察真实还款意愿)
• 政府提供更多信用救济通道(如企业破产重组不影响个人信用)
──────────────────────────────────────────────────
**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征信不应成为"经济绞索"**
征信的初衷是降低交易成本,但现在,它变成了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之一。如果继续依赖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征信机制,最终可能是——银行账面越来越干净,实体经济越来越枯萎。
是时候重新思考:征信到底是经济的"润滑剂",还是"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