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的乌斯特项目在苏州,晚上蹭小北老师车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外面阴雨连绵,我的内心也是一阵阴霾,强烈的挫败感,一点点转化为对他人的抱怨和自我攻击,在第二次项目里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丁点商业教练“老司机”的自信,也在一点点的在被消磨掉。我感受到我的心口感觉就像堵着一块石头,卡在那里,让我喘不上气来。
当我身体有这样强烈感受的时候,我知道必须要先处理好情绪,才能放下抱怨和自责,看看下一次我可以怎么样做得更好?我想到的工具是“深度会谈”,然后我就自问自答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你预期的结果是什么?实现的标准有哪些?
我预期的结果: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让烧脑的提问过程,变得有趣有料。这个是我在做第二个上海电建项目复盘后做的一个行动计划。在两个项目间隔间,我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促动技术,和引导艺术。
如果用1-10分来打分的话,我期待是6分,让学员能够放下疲倦,真正沉浸到提问的环节中来。
现在具体发生了什么?你如何看待目前的情况?
教练和客户的现场体验感都不是很好。因为案例是前一天晚上才决定更改的,从“60分员工”更改为“TTT项目的挑战”。当天晚上的项目组会议是临时加开的,正好跟我的另外一个项目会议冲突,所以我只能约小北老师第二天做一对一教练来熟悉这个案例。
第二天十一点,我才对这个案例有概念,但是案例的场景(TTT项目的推进)对我太陌生了,我甚至不能搞清楚案例中的核心目标是怎么一步步剥离出来的?我一直卡在那里出不来,直到下午四点的时候,我才想要用接下来的#北京站商业教练项目#来替换里面的逻辑,并进行一步步落地,但是时间太仓促了,其实我没有用“九宫格”一步步梳理清楚这个案例的呈现。
所以当天的教练过程中,我要同时兼顾三个角色:
1,被教练者/案主,回答教练们的提问。
2,教练的教练/督导,看到教练们的卓越性,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3,我要现编这个故事的细节,让大家看见这个故事的SMART目标是什么?第三个角色其实真的很有挑战,我当时都差一口就圆不回来了,因为提前的训练太少了,我缺少对案例的完全整合和内化。
但是从“有趣有料”的标准来打分,我会给自己打6分,现场活跃度还是比较高的,跟我一墙之隔的小品老师会后复盘的时候也跟我投诉说,“你们的笑声太多了,都影响到我们了。”
当我按照流程,自我教练,走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觉察:原来我是在用两套标准来评估我对这个项目设定的目标。一套是“有趣有料”的标准,一套是“现场体验感”的标准。我前期的训练一直是针对“有趣有料”,最后总结的时候,反而放弃这套标准,用另外一个标准来衡量。就像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喜欢又高又帅,结婚后要求对方幽默有内涵一样,这样的婚姻怎么会幸福呢?同样的,这样错乱的评估体系怎么会得到自我肯定呢?
当我有了这个觉察,我就完全放下了抱怨和自责的情绪,看看接下来,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我从项目参与者的角度而言,我可以做到:
1,重新复盘我呈现的案例“TTT项目的挑战”,看看里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60分员工”其实有很多的复杂性,希望有机会找老师一起看看这个案例呈现的可能性,作为备选案例之一。
3,整理“领导力案例呈现和落地”的流程,找到足够的时间和操练来落地,而不是凭着“老司机”的托大不重视自我训练。
我从北京站敦煌网-五维商业教练的项目经理角度而言,我可以做到:
1,提高自己带项目的能力,更好地激发队员的潜能,“以人为中心”推进项目,而不是“以事为中心”推进项目。
因为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做事,走得快!因为我非常清楚阶段性目标在哪里,我需要按照什么样的节奏前进,碰到挑战去找谁可以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有一套自我支持系统来处理情绪问题……
但是带团队不是这样的,一群人做事,走的远。我需要放下自己设定的目标,让团队一起对目标达成共识,我要在压力下,放下对结果的过度导向,而是激发每个队员的潜能,在压力下陪伴、支持他们完成共创。
2,我还要完成钟钟交给我的任务,梳理出五维商业教练项目的流程图,帮助更多的项目经理来完成一次次项目呈现,展现五维的专业度。
3,我需要找到祷告小组为我北京站的项目祷告。当我把这个项目交托在神手里面的时候,我可以拥有更多的智慧来处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
通过时间定投,持续对焦最重要三件事,实现6年内个人资产的快速增长。通过影响10万多人次生活发生积极改变,找到人生的目标,活出上帝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