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难题、接受疼痛、飘然事外、等待良辰” - 父亲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他重复着 “就当啥事儿也没,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嘛干嘛”。
不知何时,父亲患上了神经性焦虑症。据他回忆,自打他知晓自己身世、对我学业满怀期望开始,到我遇到人生中的挫折他为我担忧起,就埋下了病根。近几年,估计也是看到我因投资房产扛下超越他认知的“巨额负债”(虽然现在早已增值)、辞职创业从“稳定”的打工人变成了“江湖飘”的自由咨询师、小老板等等一系列的“延展的身外体验” - 他逐渐将自己带入到了我面临的、非真实的“困境、阻碍”,却没有我克服难题、探索未知的真实成长体验、信心和力量。这些大大小小的紧张的反应让他的神经系统变得极其敏感、脆弱。
现在,我身上经历的难题被一一击溃、化为成功路上的一枚枚基石,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生活已拨到正轨上;然而他作为一个本应该旁观的父亲,他神经系统的延续反应却让“恐慌”成为习惯性的反应。很长时间以来,甚至于父亲在医院全身彻查几天几夜后没有任何的不适,却浑然找不到症结。医生开药,开所谓的镇静剂,让患者吃,却不告知引起这些反应的原因,不告知这些疼痛实际只是由于紧张恐慌导致的肾上腺素分泌,而这个应激激素的分泌就是让紧张恐慌加剧形成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
华山医院的医生说:“先吃这个药,两周起效,没效果就去看心理医生” -- 我去,是身体的问题,为啥看心理医生?
南京脑科医院的医生说:“噢,没效果啊,那用量加倍。” -- 父亲更加困惑,以为这个药是治疗疼痛的,怎么?自己的疼痛连药都治不好?
读书使人明智 - “人生护城河”的作者在中篇的地方点到他曾经患焦虑症,并且推荐的英国权威神经科医生 “x克夫”的畅销书《精神焦虑者的自救》。我无意中看到很兴奋,京东上买了下来给爸爸读。此时的他被疼痛折磨的全身无力、头疼心悸,没有心思,更不相信书能解决问题。
薄薄的两本小册子到手,在晚餐后,欲睡的灯光下,我给父亲伴读了病理分析的前两章。有趣的是,根据作者的娓娓分析,引发神经衰弱的根本原因,令人啼笑皆非:原本以为的“洪水猛兽”只是由于恐惧引发的自我的虚张声势。患者只要“面对、接受、飘然、等待” ,用一种调侃的态度一笑泯恩仇,辅之以无依赖的镇静剂,并假以时间,这个跳梁小丑便会夹着尾巴逃走,最后命运之神举着闪闪发光的神杖出现 -- “恭喜你,通过海市蜃楼关,迈入下一个精彩的人生篇章”。
这个经历告诉我,当超越自己认知的困难出现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理所当然以为的有病求医,在解决疑难杂症面前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没有人可以为你的健康和幸福负责,只有你自己,通过查阅更加权威的领域内的解决方案,有时候疑难杂症的解决只需要四两拨千斤。在人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多去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 - 没有什么是读一本书搞不定的,真搞不定了,那么多读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