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处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近期,我省发生本土疫情,再次警醒我们疫情随时可能反弹,风险可能就在你我身边,不能放松警惕。
为切实做好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保障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1、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密切关注中高风险地区信息动态,积极配合落实健康管理措施。合理安排出行,做到非必要不要离开本市。确需,务必向所在单位或村(社区)履行报备制度。做好个人防护,返回后主动配合落实核酸检测等必要的防控措施。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够对个体产生有效保护,显著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18岁以上做到应接尽接,早接种、早保护。
4、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保持“一米线”的安全社交距离,尽量不去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场所,尽量缩短在公共场所停留时间。出入车站、码头、商场等公共场所时应积极配合体温测量、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不扎堆、不聚集,取消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聚餐聚会控制在10人以内。主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保持环境卫生。
此次本省的本土病例毒株是“德尔塔”毒株,它是目前是全球疫情流行的一个最主要的毒株。从此前相关的疫情来看,这个毒株有一些新的特点,它对身体的适应力增强,传播速度比较快,病毒的载量比较高,治疗时间比较长,也比较容易发展成为重症。
在传播力方面,“德尔塔”毒株更强。在上一轮广州疫情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曾表示,“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传染性和传播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潜伏期或者传代间隔缩短,在短短的10天内就传了五六代,病毒的传播速度在加快。感染者的样本PCR检测病毒结果显示,病毒载量有显著增加的特点。这个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比以往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1倍,比在英国发现的毒株传播能力提高了超40%。
被“德尔塔”毒株感染后,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比较高。在此前的广州疫情中,患者发病以后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比以往高,而且转为重型、危重型的时间提前。患者的CT值非常低,CT值越低就表示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患者核酸转阴所需要的时间延长。
“德尔塔”毒株可能存在免疫逃逸,但疫苗仍有保护作用。对此,冯子健曾解释,确诊病例里面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转为重症或者发生重症的比例显著高于接种疫苗的人,疫苗对新毒株仍有保护作用。此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未接种疫苗的病例,接种疫苗的病例从确诊到产生抗体阳性的时间短、CT值高、住院时间短。
感染“德尔塔”毒株以后有何症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指出,在此次南京疫情中,被“德尔塔”毒株感染以后,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或者轻度的肌肉酸痛,症状非常不典型。
对此,防疫专家们特别提醒,做好个人防护很重要。正是因为症状极不典型,市民在佩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曾指出,由于“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呼出病毒浓度大,传染性极强,所以过去的密接概念已不适用。现在密接者的概念是“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在发病前四天”,和病人相处在一起的,都是密切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