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纪云裳老师所著《苏东坡传》第五遍,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是不舍搁置一边,仍想从头再来一遍,是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更是源于对苏轼的极大崇拜,让我越读越爱,成了苏轼的铁粉。
为了更多的了解我的偶像——苏轼,在看书的同时,我又观看了纪录片——苏轼,文字的详解加视频的冲击,苏轼的种种过往,久久浮现在脑海,久久回味,夜不能寐,写下此文,再次总结一下我心中的偶像——东坡居士。
苏东坡——作为臣子
苏轼一生为国为民,无论在朝廷为官,还是在地方任职,一生都在践行“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以蝼蚁之命,试雷霆之威”,直接谏言神宗,指出皇帝求治太快,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并拆穿新法实行的真像。
在杭州,疏通六井,囤积粮食,平抑米价,解决旱灾,瘟疫,建苏堤;在密州,亲自带领百姓灭蝗,收养弃婴,建孤儿院;在徐州,苏轼亲自指挥抗洪,带领民众,修筑防水堤坝,落成四座防洪木堤,建起黄楼;在颍州,三次上书朝廷《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避免了颍州的水患,免除十八万百姓的劳役,开义仓放米,请求朝廷赈灾淮浙;在扬州,再次为民请命,求朝廷施仁政,宽免一年农民欠的公债;在惠州,苏轼关注农业发展,推广秧马等农业工具,提高插秧效率,还建议利用水力作碓磨米面,改善百姓生活。
苏轼为官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苏轼每离任一方,百姓都恋恋不舍,扶老携幼,自发送别,场面感人,苏轼坐船经过苏州时,岸上观者达万人。
苏东坡——作为朋友
苏轼性格乐观,心胸豁达,善良坦诚,才华横溢,一生交友广泛。
他有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欧阳修,秦观,张方平;有总是为他雪中送炭的布衣好友钱世熊;有生死不弃,一生愿意追随他的马梦得,王巩,王诜等;亦有和他一起赋诗作画的米芾,黄庭坚,李公麟,文与可等。
甚至还有政治不和的忘年好友王安石,当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为他求情,免遭死罪。公元1084年,苏轼到江宁拜访远离政治中心的王安石,二人更是摆酒言欢,诗词唱和,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
苏辙虽是苏东坡的弟弟,但在苏东坡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他和哥哥相互扶持,相互劝慰,感情十分深厚。一生中,两人都是诗词唱和的良友(近200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更是成为千古绝唱的经典,两人在政治上也是荣辱与共的伙伴,在精神上更是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正是苏轼的才华,乐观,幽默,风趣,正直,真诚,才会让苏东坡无论身在何地,身兼何职,都有朋友愿意追随,不离不弃,和他一起把酒,一起谈笑,一起泛舟,一起赋诗,一起作画,赋予他最重要的情感慰藉与情感支持。
苏东坡—— 作为人夫
苏东坡一生有三任妻子,结发之妻王弗,患难之妻王润之,精神之妻王朝云。
苏东坡与王弗执子之手十一载,未能白首偕老,王弗病逝时,苏东坡哀恸断肠,一夕苍老,将她葬于眉山苏家祖坟,为她虔诚守灵,亲手在她长眠之地种下青松。苏轼对王弗思念至深,在公元1075年,也就是王弗去世十年后,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来纪念她。
王闰之性格温柔,陪伴苏轼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苏轼因“乌台诗案”等遭遇多次贬谪,王闰之始终不离不弃地跟随他。
尤其苏轼被贬黄州时,王润之帮助其经营困窘的生活,一起开荒种粮,她凭借自己的劳动经验,帮助苏轼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苏轼在《小儿》一诗中,称王润之“大胜刘伶妇”,在《次韵和王巩六首》之五中又有“妻却差贤胜敬通”之言,都赞美了王润之的贤良。王润之去世后,苏轼哀伤至极,写下了《祭亡妻文》,表达了对王润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苏轼还表达了死后与王润之合葬的遗愿。
王朝云与苏轼在西湖初识,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更是重要的情感支柱,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有人认为这首诗不仅是描写西湖景色,也暗含了对王朝云的赞美。朝云与苏轼共同度过了二十余年的生活。 苏轼被贬南蛮之地的惠州时,身边仅剩王朝云与其幼子苏过相伴,两人相互扶持,诗词唱和,漫步惠州西湖。但公元1096年7月,朝云年仅34岁,病逝于惠州,苏轼将他葬于西湖的栖禅寺下。苏轼还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为她建了六如亭,并留下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表达了对王朝云的痛惜和深深的怀念。
为人夫,苏轼敬重,欣赏,感恩,惋惜,怀念每一任妻子,无论是王弗,还是闰之,朝云,同样都敬他,爱他,追随于他,这也都源于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作为凡人
相传,苏东坡出生那一年,境内的彭老山无故草木枯萎,百花凋落,山水灵气尽失,一直到六十多年后,苏东坡离世之时,方才山色复青。言下之意,世人都认为苏东坡乃不世出之英才。王安石也称赞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但苏东坡毕竟始终是一位凡人,他也曾为柴米油盐犯过愁,也因仕途不顺而郁闷过,但他这个凡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能在逆境之中,涅槃出新灵魂,活出不平凡的人生。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本色。”
被贬黄州,他化身为东坡农夫与美食家,用自己的方式于蛮荒之地构建天堂。开垦东坡,建雪堂,独创“东坡肉”,“东坡羹” ,“蜜酒”。 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般超然洒脱,无人能比!他也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般傲骨豪情,无人能及!一幅《寒食帖》,更是被后人评为第三行书,成为当今的稀世珍宝。
这些都展现了苏东坡将地狱化为天宫的力量,这力量,优化了他的生命,让他成为一个人们理想中渴望的,却真实存在的全才,让苏东坡这个有趣的人永远立于天地之间!
这就是凡人苏东坡的不平凡之处,生活再窘迫,他也能从苦中细细咀嚼出回甘的滋味,懂得如何自处,这种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苏东坡就是这样告诉我们——当我们认为自己人生要归零的时候,苏东坡说“不”,你的人生你做主!(康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但无论是哪样的,每当提起苏东坡,人人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林语堂),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东坡精神!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东坡的乐观豁达,东坡的诗词歌赋,东坡的民本思想去影响你我他!
纪云裳《苏东坡传》‖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