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对于“空巢青年”的解释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单身且独居的年轻人。
“空巢青年”这个名字,虽然有点文艺范儿,但感觉多少透着一丝悲凉,其实这个群体,更应该被称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因为他们远离了家乡的安逸,远离了亲人的陪伴,独自一人来到大城市闯荡,用自己那颗炙热的心去守护对理想追求的执念。
你是否是一个“空巢青年”,而你是否了解我们这个群体呢?2017年阿里电商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显示,中国共有超过5000万20岁到39岁 的“空巢青年”(2018年已经增长到7700万,预计2021年将上升至9200万),在这一群体中,男性青年占比64%,约为女性青年的2倍,其中90后人数高达61%。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一举超越北京、上海,成为空巢青年最爱盘踞之地,生活在深圳的90后男生成为“中国最庞大的空巢人群”,人数高达113万。
“我们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孑然1身,挤着2小时的地铁,3餐外卖,4季淘宝,5感正常,6点下班,7点健身,一天平均点击手机1000下。”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一只空巢青年的独白》。听起来有些伤感,却是空巢青年最真实的写照。
“空巢青年”的孤独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缓解孤独,成为了“空巢青年”最主要的精神需求。但对于缓解孤独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90后的周凯在朋友们把孩子被笑称为“四脚吞金兽”时,已经背起了行囊,实施他环游世界的计划。而生活品质上,周凯也活得很精致,穿一身名牌喝下午茶,下班后观看一场话剧,定期去健身房举铁,还会报名参加一些技能培训课程。
毕业两年的珍珍买了苹果最新款的手机,免息12个月毫无压力。她观察身边的已婚同事却多用着旧手机,赶不上电子产品的时髦。另外她还养了一只猫,每月花在猫身上的钱就超过400元,但她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她觉得:养猫,是唯一一种能用金钱买到的爱。
空巢青年享受着商业世界的便利,高举着“婚姻制度终将瓦解”的旗帜,怀疑着婚姻的终极意义,虽然代际之间的冲突依旧激烈,上一辈人认为单身是种病,而这一辈的年轻人大多已放弃治疗。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提到:“大规模的城市化容纳了丰富多样的价值观,让那些某个方面的自我在‘村落社会’中受到监控、压抑的人,重新实现这方面的自我。而城市多元化的布局与设施,从健身房、咖啡馆,到酒吧、餐馆、俱乐部、Gay吧等,也为持不同价值观的独居人士找到团队和集体,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商业社会越发达,个体越无需靠人际关系生存。这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进一步敲碎了婚姻、家庭的物质基石。
德国的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超过30岁的未婚男性为47.1%,16岁以上美国人50.2%是单身,日韩、北美、西欧也都在面临结婚率、生育率走低的单身时代。
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但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数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小区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少年的你,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
青年的你,不愿为了不尽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
中年的你,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
老年的你,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孩子共同居住
究竟那种生活方式才是最适合我们的,我们又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内心的平衡,欢迎加入小鹿公社,与一群和你相似的小鹿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去分享,去遇见更好的自己,去遇见舒适、自由的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