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寻找文字的炼金术
【教学目标】
1.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展示现代诗人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多种实验。
2.介绍一些现代诗歌手法,如象征、通感、意象并置、思想知觉化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更多可能性。
3.阅读一些有难度的诗歌,挑战固有的语言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经验。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介绍现代诗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标题为“寻找文字的炼金术”,意思是诗人能够通过不同的语言组织,让常见的文字产生神奇的魔力。这一单元编选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分别是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诗歌潮流的代表作,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的日常语言更多地拉开了距离。
波德莱尔的《应和》,集中阐发了象征主义诗学的“契合”观念,在不同感官之间建立联系的“通感”手法也得到了应用。
兰波的《元音》一诗,可以看作是波德莱尔理论的进一步应用,诗人为不同的“元音”赋予了色彩和形象,是“通感”手法最经典的范例。
庞德的《刘彻》,改写自一首中国古诗,为古典诗境增添了意象派的色彩,其中“意象并置”的手法在帕斯的《朦胧中所见生活》也得到了使用,在意象的相互推进中,诗歌的内在隐喻被巧妙地呈现。
艾略特的《窗前晨景》采用的是“远取譬”的方式,借助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实现一种“思想知觉化”,这种原则在现代诗歌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恋人》中,诗人发挥了一种超现实的想像,传达出恋爱中奇异的心理感受。
本单元的教学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一、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如与传统的诗歌相比现代主义诗歌有哪些突破,“象征”“通感”的含义等,为具体作品的阅读做一定的铺垫。
二、在作品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扣紧具体诗行的展开,分析诗人使用的手法和语言的特点,不要笼统地讲解,破除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陌生感”或“神秘感”。
三、与现代诗歌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如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误译”现象,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四、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安排他们试写一些包含现代技巧的诗句,组织中外诗歌比较方面的讨论,在日常语言中搜寻诗化的表达方式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讲读】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