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婆婆妈妈》中,伊能静、秦昊以及秦昊妈妈一起外出野餐。
秦昊用餐结束之后,走到一边逗狗、给狗喂食。伊能静看着,对着摄像头说道:“我老公对着狗,比对我还有耐心。”
秦昊淡淡回应道:“因为狗没有你话多。”
弹幕上飞起一片“哈哈哈哈哈”,伊能静的笑容却因此慢慢收敛起来。回到家后,两人还因此争论了一番。
秦昊认为自己只是在回答老婆的问题,伊能静却觉得自己被怼很不开心;秦昊觉得自己说话风趣幽默,伊能静觉得老公就是在责怪自己话多。
这种情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发生,亲密关系中更是如此。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利用自己的非暴力理论解决过很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
他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我们感到沮丧、生气、难过时,通常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因为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却会被对方误以为时一种责备。
我妈妈是一个非常爱整洁的人,我洗碗后,她常会跟在我后面喊:“水池旁边的水你为什么总是不擦,你为什么这么懒!”
她的语气显然听起来不太开心,但是我听到这样的话也会觉得委屈。我想:我真的没注意到水池旁边的状况,但也不至于被说很懒吧。
于是,我不情愿地去擦水池,结果是两个人都不开心。
马歇尔说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一个人吃完午饭后在树下睡觉”是观察,“这个人很懒”是评价。
当我们想与对方交流沟通,尤其是要解决某件事情、达到某个诉求时,说出自己的“观察”是第一步。紧接着再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请求,这样,对方听着就会觉得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