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的外甥女已经处在了青春叛逆期了。前几天听到姐姐谈起这事,我不禁叹息时光真TM的快!
遥想青葱当年,自己应该是父母亲戚眼里的“好孩子”,听话懂事、积极学习。虽然有时会因为代沟而感到寂寞、会因为成绩而感到压抑、会因为家庭攀比而感到沮丧、会因为青涩的爱恋而感到焦虑……桩桩件件、历历在目。有消极的情绪,但总体是积极乐观,平稳过度,虽然这一切的发生都未曾引起过父母的关注。
收回思绪。昨天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几年青少年自杀现象频频发生,而这些孩子中不乏有学习成绩好、家境优越、相貌漂亮、同学人缘好的那类“好孩子”。
自杀的原凶,在心理学界基本能得到共识,那就是“抑郁”。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比如失恋、家庭变故、成绩名次的下滑等等“丧失”,都会产生抑郁情绪,正常人会通过倾诉、发泄、自我调整,及时化解;而不会正确处理的人,则会慢慢积累抑郁情绪,逐渐变成抑郁。
而青春期就是一个“丧失”的阶段:脱离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是不鼓励孩子独立的。比如,在父母眼里,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而这恰恰是违反客观规律、引发孩子内心冲突的因素。如果TA们妥协了,当个“好孩子”,那么TA们就认为“丧失”了自我,是在为父母活着,轻者缺乏学习的动力,重者缺乏生活的动力;如果孩子坚持自我,则会被冠以“坏孩子”:整天与父母对着干,倔强、冲动。但其实TA们只是在争取自我人格的独立。
也许我的姐姐看到这里,会直呼“臣妾做不到啊!”平时上班累不说,每天还要起早给孩子做早饭、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周末陪上补习班,若孩子再不听话,整天与我对着干,你叫我理解TA,谁来理解我!没把TA整抑郁了,就是把我自己整抑郁了!
额……我表示理解,但只能“呵呵”了。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中,如果再不及时调整,后果更严重。
下面我罗列几种方法,为了孩子和你自己,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概括起来8个字:理解、宽容、放手、学习。
1、理解
要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心理阶段和状况,这是TA们走向心理成熟和人格独立的必经之路。如果你尊重这种规律,冲突反而会减轻;如果你不尊重,逆反心理只会加强。
2、宽容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只要不是犯罪等极其严重的行为,像顶嘴争论、与同学打架、逃学、早恋、偶尔的夜不归宿,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万不可施以暴力(包括冷暴力)等过激言语和措施。
3、放手
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依赖往往胜过孩子对她的依赖,甚至有的达到了“共生”的心理异常程度。天天要见着孩子、哪怕学校组织的旅游也要求孩子每天视频通话;对孩子交友严格控制、偷看孩子的手机、经常到学校打听;对孩子的小外伤过分担忧、对孩子的小变化过分紧张……完全不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自己处理问题的余地。父母的这种失控的感觉往往会拉大和孩子的距离,甚至会激起更强烈的对抗。
4、学习
之前我已经解释了逆反心理本身就是孩子想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为什么?因为在青春期之前,孩子更多要的是生理满足感,父母给吃好的、穿好的;再加上自己对外界事物不熟悉,TA会觉得父母很厉害、是我的依赖,但青春期孩子更强调的是心理满足感,TA们会觉得父母OUT了。
青春期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最能接受和学习新事物,好奇心强、崇拜比TA“牛逼”的,而这个阶段的父母往往疲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根本无心去接受新事物,家庭话题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没有让孩子崇拜的方面,那么,当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时,你怎么可能让TA还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如果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那就更加受到孩子的“鄙视”。
所以,不是孩子变化大,而是你没跟上时代!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的观点太落后!不是孩子不愿和你玩,而是你的世界太无趣!
这两天,老姐要我帮她一起搞个公众号,专做一个与孩子有效有趣的沟通平台。卧槽,牛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