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这本经典名著今年我才开始读第一遍,目前还没读完,看的最多的是《阅读》和《湖》的几篇。对于这部经典,我不敢轻易妄自评论,为了更好的阅读这本书,我查了作者的简介和写作背景,并且浏览了瓦尔登湖这个景点的一些情况,以便我更好的了解这本书。
作者简介
作者全名叫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曾任职土地勘测员,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梭罗崇尚自然,热爱数学和大自然。他生活上的需要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利用他丰富的自然知识和数学知识去测量、感受大自然。
写作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读后感
本书由18篇散文组成,我重点读了《阅读》和《湖》两章。梭罗提倡我们读书要读经典,因为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读经典并不轻松,而且非常累,要求读者像运动员一样经过训练那样苦心修炼。梭罗还建议我们要学一种古代语言,用原著所在国家的书面语言阅读经典,因为古语是从街谈巷议的琐事中升华出来,具有永恒的启发和令人振奋的价值。
我以前对于阅读,一直喜欢读自己看的下去的文字,例如小说或者杂志,以前的读书都是在我的舒适区里,从来没有想过读书还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近年来渐渐的读了一些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之类的书,才知道读书要反思才能记得住,才能吸收;提取上越花功夫,以后就越容易记得起。以前我的读书方式即使读了一百本书也记不住多少东西。梭罗在文中提出阅读要像运动员般的苦心修炼。
读经典方面,尽管我在读翻译作品的时候,知道两种语言是存在不可逾越的文化差距,只有通晓原著的语言,才能领悟到原文的精髓。但是梭罗更加进一步,要求学会原著的语言中的书面语和古语,我的境界暂时还远远未能达到这种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