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河北燕郊首富孙子驾驶一台宾利车发生交通事故身亡的消息充斥着各大媒体。这本是一则普通的交通事故,事实摆在眼前,谁是谁非自有定论,善后处理按部就班,本用不着全国人民都跟着操心。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则消息已然登上各大媒体首页,甚至登上了头条,被转发了一遍又一遍,跟着的评论也是一条接一条,被人们炒得不亦热乎。
这条新闻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之大的效应,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故事的主角恰恰有一个是首富的爷爷,并且将一台几百万的豪车撞的支离破碎,富甲一方、百万豪车让人不得不对其家世背景浮想联翩;其二,孙子事故发生的路段恰恰以爷爷的名字命名,邪门之中透着诡异。豪商巨贾、宝马香车历来都是被公众密切关注的特定人群和事物,从古到今都没有被无视过;而神秘莫测、怪诞诡奇的事件,更是将人们的好奇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上两条原因,无论拿出哪条来都足以赚足公众的眼球,偏偏又来个“二合一”,与大众藏在内心深处的仇富猎奇心理极其契合,大大符合国人的口味,不得不说,这条新闻真是想不火都不行。
对于该事件,虽然媒体在报道时仅仅是陈述了事故发生的大概经过和后果,目前还没有进行深挖和 剖析,但仅仅从标题中“首富”以及“事发路段以其爷爷命名”等字眼来看,很容易抓牢人们的眼球,甚至让人产生下步将会有更加“持续深入”报道的想法。比如,豪门发迹历史、几代恩怨情仇或者富三代纸醉金迷生活,等等,这也是名人炒作的一贯套路。倘若如此这般,将来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将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确实是让人“拭目以待”。回顾这类新闻,关键字眼打头,暗示埋下伏笔,炒作不留痕迹,蓄势引而不发,等到十足地吊起了公众的胃口,再冷不丁地端上来一道“硬菜”,绝对会起到更大的轰动效应。可以说,单就媒体这种宣传策划方式而言,这篇新闻牢牢把握住了大众心理,其运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但这种炒作方式真的好吗?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以往《孟子·滕文公上》所云:“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显然是比较片面的,富与仁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我们并不应该过度关注纠缠“富”字本身,不能看到富人就血脉喷张、怒火中烧,准备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而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古以来,为富不仁者有之,博施济众者亦有之,穷人中也不乏作奸犯科者。人性善恶不能以贫富而论,看人看事均要有自己的客观判断,不能因为标题上几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就戴上了“有色眼镜”,迷失了本心。再者,事故发生地点碰巧而已,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并不存在什么诡异之处。
应该看到,新闻媒体凭借内容选择与观点树立诠释、建构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乃至信仰和信任的标准、原则,它的背后是大众社会公信的期待,寄托着大众最质朴的真善美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大众对于精神与行为的价值取向。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责,其导向正则为大众之福,导向错则为大众之祸。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媒体,应该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媒体,不仅要始终坚持原则性,真实客观地报道事实真相,更要注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在传承价值观念、培育新的价值意识、塑造价值主体、构建共同价值取向、维持价值体系、引导价值目标实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然而事实上,有一些媒体标题党横行无忌,挑逗暗示不堪入目,幕后推手推波助澜,把诸如拜金享乐、绯闻吸毒、炫富拼爹、血腥暴力、怪力乱神、骚首弄姿等一系列恶俗的内容作为看点和卖点,添油加醋、肆意炒作,通篇报道满满的都是负能量、毒砒霜,好好的新闻媒体平台被搞得乌烟瘴气、乌七八糟,不仅严重污染了公众视听,更极大地破坏和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那些仅仅为了追求点击率而不注重事实、不把握导向的行为,已经完全背叛了新闻传播的初衷,也彻底失去了媒体应有的原则和操守。个别不良媒体的良心和道德正是被金钱这只无形的大手操控,心甘情愿地受利益的驱使,死心塌地地沦为了市场的奴隶。
反过来再看看受众人群。崔永元曾经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此番评论虽曾遭多人抨击,但又似乎一语道破天机。如此看来,难道真的是受众惹的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众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大部分受众是好的。之所以不良媒体大行其道,之所以低俗新闻、垃圾内容比比皆是,一部分的受众群体难辞其咎。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任何一种文化的兴盛,都离不开市场的选择乃至培育,低俗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往往一方面在调侃和鄙薄这种文化,一方面却又对这种文化表现出天然的癖好。渐渐地,人们不自觉地掉进了这种文化酱缸中遭到了浸染,同时又推动着这股浊流去污染别人,低俗文化很快形成了自由存在并发展的土壤。”求真、参与、嫉妒、猎奇心理是人的天性,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大众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媒体就会端上什么样的菜肴。
但是不要忘了,凡事皆有因果。如果媒体一味地以利益为导向,以恶俗为噱头,虽然短期内容易火起来,但长期来看难以活下去。因为,随着受众自省自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将会逐渐对媒体失去信心,总有一天会和媒体缘尽缘散。到那时,媒体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媒体要以“内容为王”的理念打造“王的内容”。
而对于受众而言,一味地追腥逐臭、人云亦云,最终必将导致其对传媒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急剧地下降。学者张冠文、于健曾提出,“一个具备媒体素养的个人,不是被动地接收媒介讯息,而是能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及媒介讯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掌控权、广告等因素间,发展出自主性背后的机制。”因此,受众要进一步提高辨别力,对新闻去粗取精,切实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然,扫清阴霾、廓清迷雾,还媒体一片朗朗晴空,除去媒体的责任意识和自律精神,受众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还需要监管方的把关定向、严格惩处,三者缺一不可。
这个世界太疯狂,其实“首富”和“宾利”到底能够博得多少眼球,我不得而知,也并不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