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集中谈仁政“民为贵”的思想。
1 与民同乐则王
好乐何如?会让我们觉得纳闷。王喜欢音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南师分析,历史上喜爱音乐、绘画、建筑等的皇帝,很多都没能干好自己工作。
但孟子并没有大惊小怪,他只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王喜欢音乐,齐国差不多也治理得不错了吧。现今的音乐就是从古乐来的,没什么不好。因为孟子温婉的态度,齐宣王由“变乎色”,转变为“可得闻与?”,想听孟子讲讲音乐如何能治国。孟子便顺利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引导宣王要与民同乐。孟子高超的引导技术可得一见。
2 与民共享
囿:古代畜养鸟兽的园子,大的称苑,小的称囿。囿的造字很有意思:圈起来,为我所有。
与民同之:文王之囿共享于民,王之囿如民之囿,故民不以为大。宣王之囿高高在上,不许民进入砍柴和狩猎,民视之为陷阱,故以为大。
这是在讲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共享的、开放的、接纳的、深入人心的,其实无所谓大小。而独占的、排斥的、干扰的,会被大众摒弃。但是为什么文王之囿的美好范式没有保留至今呢?大概是人性和社会的藩篱导致的吧。随着人类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化,应该看到当今已经出现了一些逐渐回归文王之囿范式的组织和社会形态,比如:青色组织、开放式园林、慕课等。
南师提醒注意“问国之大禁”这句。古代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传统,是对别国他乡法令和风土人情的尊重。推而广之,进入一个场所,现实的或虚拟的,比如寺庙、线上会议等,也要注意了解和尊重其既定流程和习惯。
3 文王之勇
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言:仁者以大事小,乐天以保天下;智者以小事大,畏天以保其国。
齐宣王检讨自己有好勇之疾。
孟子言:王请无好小勇,小勇乃匹夫之勇,敌一人而已;王请好大勇。文王之勇为大勇,一怒而攘外安内;武王之勇亦为大勇,为民君表安定四方。
以上孟子的外交见解甚为智慧,兼顾仁智勇,故能睦邻友好、不卑不亢、外得尊重内安民心。中国外交的稳步强大,固然离不开国力的支撑,也深受传统文化感染,颇有文王之勇的风范。
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离宫:皇帝出行时的住处,即行宫。
“流连忘返”出于此篇。
畜君何尤:匡正君主有什么不对呢?
这是齐宣王外出游玩时,在行宫与孟子的对话。孟老师不失时机地搬出晏婴教育先王齐景公的往事,指出贤君出游不是流连荒亡纵情玩耍,而是巡视民情补助民需。提出“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可以王之”的民本思想。此处想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是对孟子思想的补进。
5 好货好色,与民同之
鳏寡孤独出于此篇。
怨女:过时未嫁的女子。
旷夫:大龄不娶的男子。
所谓王政,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孤独之穷民而无可告者,必先顾及。
好货无过,使天下积仓裹囊,昂扬启行,是王政。
好色不耻,令天下无怨女旷夫,有情人都成眷属,亦是王政。
好货好色,人之常情,用之正途,大义乃成。
摘录朱熹的点评:
“愚谓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其事似易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己复礼之端矣。”
6 四境不治则弃之
孟子用了两个假设:一个没能照顾好自己妻儿的朋友、一个不能管理好下属的官员,引出一个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君主,得出不称职的君主应该被“弃之、已之”,真是“循循善诱”。齐宣王步步紧随,果然上钩。最后“顾左右而言他”。想来齐宣王也是可爱可敬。
事情有大有小,道理简单一致。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常常不被看到?因为眼界被蒙蔽。孟子教育宣王,也提醒我们这些后人时不时换个角度看自己、看别人。
7 乔木世臣,出之国人
这篇的乔木世臣可当典故使用,比喻国家栋梁之材。
累世老臣才是国家栋梁。现在有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来这句话出处在此。怎样选拔这样的人才?重视人民的意愿,慎听慎信利益相争者。孟子教育宣王识人任人要明察,不要偏听偏信。
8 残贼一夫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孟子对仁的主张比孔子更进一步,对不仁不义的君主主张弃之杀之。他这样直白,君主们怎么敢用他。但这也是他可敬之处。
治理国家异常繁复,很难用仁义二字论断,但又不能离开仁义。社会和人民整体幸福感才能评价国家治理效果。
此处摘录牧雨译《孟子》的解析:
商汤放逐夏桀,武王是作为臣子而讨伐商纣王的,这按中国传统都叫“弑君”,叫“犯上作乱”,甚至连孔子也这么看。他在评价称颂舜帝的《韶》乐和歌颂武王的《武》乐时就曾说,《韶》“尽善尽美”,《武》“尽美”未“尽善”。舜帝当天子是受禅,武王当天子是“弑君”的结果,所以孔子才认为《武》乐的内容不好。
在仁的问题上,孔孟至少有两大不同:一、孔孟虽然都讲“仁政”,也都讲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即“礼”,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孔子常犯糊涂,拘于“礼”而不顾“仁”;孟子思想更明确,认为“仁”才是“礼”的核心,君臣之“礼”如果违反了“仁”,要他何用呢?所以孟子反复讲,“民贵君轻”,国君不称职,可以废了另立,如果天子是暴君,可以杀,不叫“弑”。显然,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先进。二、孔孟性格也有不同。孔子较拘谨保守,孟子有反叛性格。比如孟子说人家国君“望之不似人君”,并说要“藐视”国君,还说如果“我得志”当了国君将如何如何,认为自己肯定比国君们当得好。孔子身上贵族思想家的色彩很浓,孟子身上虽然也有贵族色彩,但也有相当浓厚的平民色彩。正因为孟子的这些特点,所以很多统治者并不喜欢他。直到唐代,经过韩愈的大力推崇,孟子才成为“亚圣”。甚至到了明代,还发生过孟子牌位被朱元璋赶出孔庙的事。
9 舍女所学而从我
盖房子需要大木头,砍小了就不能用了。这个道理好懂。
一个学有所成的人,你叫人家放下自己的专业技能,听你指挥,这和把能盖房子的大木头砍小有什么不同!
一块璞玉,原本价值连城,你叫人雕琢成你想要的样子。岂不可惜!
治理国家,却不尊重人才,不尊重原则,只按大王你的意愿任意妄为,和把一块好端端的璞玉毁坏了有什么不同!
这篇孟子在讲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孟子认为应尊重人才,尊重他人的专业技能,让人才学以致用,而不是让人才“姑且舍女所学而从我”,也就是国君不要按自己主观意图瞎指挥。
领导者要后退一步,尊重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10、11 民心正义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天下信之,众望所归。
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速去之。
怎么选择,看民心。
原来战国时也有禅让的例子,而且是真的禅让。很想知道孟老师对燕王哙禅让几乎亡国一事的看法。
“不取必有天殃”,古人对“送到嘴边的肉”有履行天意之感?
12 出尔反尔
邹国:又称邾国、邾子国,为鲁国附属国。地理上即现在的山东邹城。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了问题先从自己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想要好的结果也先从自己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3、14、15 以小事大
凿池筑城,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是可为也。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不得已而去之,创业垂统,以待时日。
成功,天也。君如彼何?强为善而已矣。
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对外谨慎维持很重要,对内施行仁政为善图存更重要。孟子提到了两条路,像太王那样为了不伤害百姓而离开土地重新创业,或者与百姓一起死守基业。不管哪种选择,都不能放弃仁政,人民是根本。做好该做的事,不在不能改变的事情上消耗。
16 行使止尼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天也。
看到事情背后的神秘力量,天,有助于人在顺境时有使命感,逆境时豁达通透不拘泥于寻私觅恨。这是一种灵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