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没有留下什么言语,但他们的教化却流布四海,所以天下没有什么功劳归功于他们。帝者遵循天地的法则,制定政策,使天下太平。君臣互相推让,功绩广为人知,百姓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所以使用臣下不需要用礼法来奖赏功劳,只须做到使美名而无害。
(黄帝是顺应天地规律,按时播种百谷,勤奋地保护耳目,节俭用水火和时令物品,有土德吉祥的瑞应,所以号称黄帝;颛顼则养材以适应地的需要,按时辰来象天,依据鬼神来制定仪礼,治理阴阳之气以教化百姓,洁净诚恳地祭祀,对动植之物、大小之神,还有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磨砺自己的;高辛则取得土地上的物产而节约使用,抚慰众人而劝勉教导,经历日月而迎送日月,明察鬼神而恭敬侍奉它们。他的面色庄重肃穆,他的品德清净光明;帝尧的仁德如天一般广阔无边,他的智慧如神一般高深莫测,靠近他就像靠近了太阳,远望他就像远望云彩一般,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虞舜则做好事没有细微而不显著的,做坏事没有隐秘而不暴露的,他顺任自然来施行奖赏和惩罚,把大家的心意交付给制度。
因此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把社会导引到和谐的地步,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德行合乎自然好像自己本来就有这样的德行一样,这就是五帝的德行。)
王者以道德来控制人,使人内心屈服而归顺。
(议曰:韩信云:“项王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韩信说:“项羽所到之处无不残暴肆虐,百姓不亲近,只是被他的威力所劫持,不得不屈服。他的名声虽为霸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势很容易变得软弱。”
诸葛亮曰:“荆州之人,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今将军诚命猛将与荆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由此言之,人心不服,其势易破。故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诸葛亮说:“荆州的人,归附曹操的,只是被兵势所逼,不是真心归顺。现在将军如果真的命令猛将与荆州的人协同作战,必定能够打败曹操的军队。”由此说来,人心如果不服,那种强势就容易破。所以王者之道,就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
(昔三代明王,启建洪期,文质殊制,而令名一致。故曰: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矫而变焉;文之弊也薄,则又反之于忠。三代相循,如水济火。所谓随时之宜、救弊之术,此三王之德也。——过去三代明智的君王,开创宏大的时期,文采与质朴的制度不同,但好名声是一致的。所以说:夏朝的人崇尚忠诚,但忠诚的弊端是过于朴素,要拯救朴素不如用恭敬,殷人改变了这一习俗并进行修正;恭敬的弊端是过于迷信,要拯救迷信不如用文雅,周人改变了这一习俗并进行变化。周朝的弊端是过于淡薄,于是又返回到忠诚。三代相互因循,如水火相济。这就是所谓的因应时势、救治弊端的手段,这是三位君王的德行啊。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霸主用权谋来管理人才,用诚信来结交人才,用奖赏来任用人才。诚信衰减人才就会疏远,奖赏毁坏人才就不再为之所用。
(《左传》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施恩救患难的时候到了,获取威望、确定霸业的时候到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并在卫国娶亲,如果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他们,这样齐国、宋国就免除了楚国的祸患。’于是在被庐进行军事演习,编成三军,谋划元帅,让郄縠担任中军主将。晋文公刚进入国内便教导百姓。两年后想要任用他们。子犯说:‘百姓不了解礼仪,还没有安居。’于是让晋侯出访定襄王,回国致力于利民之事,百姓开始思慕生计。将要任用他们时,子犯说:‘百姓不了解信用,没有宣示他们的用途。’于是攻打原国来向百姓显示信用。百姓容易资财的人家不求丰富,明确地征收他们的税赋。晋侯说:‘可以吗?’子犯说:‘百姓不了解礼仪,没有恭敬之心。’于是大规模地搜阅以向百姓显示礼仪,设置执秩来端正他们的官职,百姓听从而不迷惑,然后任用他们。出兵驻守谷戍,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称霸,这都是文王教化的结果。”这就是五霸的德行。)
所以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刑罚与德政。二者相互需要而行,相互等待而成就。天用阴阳形成一年四季,人用刑德形成治理,所以虽然圣人治理政事,也不能偏用它们。所以任用德才多而使用刑罚少的是五帝;刑德相半的是三王;倚仗刑罚多而任用德才少的是五霸;纯用刑罚、强硬而灭亡的是秦朝。
(议论说:古代治理国家,其政事有三类:帝王的政事是教化,霸主的政事是威慑,强国的政事是胁迫。所以教化不能改变的就采取威慑,威慑不能改变的就采取胁迫,胁迫不能改变的就采取刑罚。所以到了使用刑罚,就不是帝王的所重视的了。所以虞南说:“那秦始皇抛弃仁义而使用威力,这是可以吞并他人,却不可以守成江山。这是任用刑罚的弊病。)
有人问:“王霸的道理,我已经听过了。我想问一下高祖、光武帝,他们都是从田间兴起,历经艰险,开创了帝王事业。高祖性格豁达,气度非凡,光武帝注重细节,条理清晰,各擅其美,如龙飞凤舞,所以能拨乱反正,庇护百姓,拯救灾难中的人民。但是比较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天威,谁更优秀呢?”
曹植回答:“从前汉朝初年,高祖因为暴秦而兴起,最终诛灭了强大的楚国,拥有天下,功勋与汤武相等,基业流传后世,这是帝王的重要功业,君主的盛事啊。然而他的名声不纯,德行不雅,去世后,果然让凶恶的妻子肆无忌惮地施展狠毒之心,让宠爱的妾室遭受人彘之刑。赵王被囚禁,祸害骨肉至亲,诸吕专权,差点儿动摇社稷,所有这些事情,难道不是高祖缺乏考虑导致的么?然而他那些勇猛的将领和谋士,都是古今罕见的,有历代中最值得称道的。他能够任用他们,听从他们的意见,所以能够兼有天下而登上帝位。光武帝具备干练明达的才智,承受了贞固和纯真的精气,通晓深刻的道理,具有亚圣的卓越才能。他的德行啊,聪明达理而知识丰富,智慧聪明而宽厚仁爱,慎重周密而考虑周全,乐于施舍而深切爱人。他遭遇了非常的环境,碰上了吉祥的机遇,如雷般迅猛地奋起,神采赫然地展翅高飞。他振奋武略以荡平暴乱,发动正义的军队以扫除残敌。军队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就已经死在西都了。他运用庙算胜敌而后发兵,计划确定而后行动。所以攻无不克的堡垒,战无败退的士兵。他的仁爱和睦了九族,有唐尧虞舜的美称;他高尚纯朴,有伏羲皇的素质;他谦虚纳下,有吐哺握发之劳;他尽心于日常事务,有日昃不倦的勤勉。所以论功绩则业绩非凡,论隆盛则事情不同。表彰德行则无虚夸,议论行为则无可非议。估量事情则显得微小,论说辅佐则显得软弱。他最终能够掌握干图之休征,树立不刊之遐迹,金石记载他的美好功绩,诗书记载他的卓越功勋。所以说:光武帝比高祖更优秀。”
荀悦说:“高祖从平民之中崛起,挥剑而取得天下,不经过唐尧、虞舜的禅让,不依靠商汤、周武的贤士,如龙兴起,如虎变化,追随风云,征伐乱世,廓清天下,八载之间,海内平定,于是肩扛天衢,登上皇位。上自古书所记载的,未曾有过这样的功绩。不是英雄的气概,宽大的胸怀,历数的传授,神灵的保佑,怎能达到这样的功勋呢?焚鱼断蛇,异物同符,难道不是精灵的感应吗?”
《尚书》说:“天的工人们代替换了。”(《周易》说:“商汤、周武的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夏朝的政治以忠为忠的弊端是朴实,所以殷朝继承了夏朝的风尚以敬为政。敬的弊端是迷信鬼神,所以周朝继承了殷朝的风尚以文为政。文的弊端是忠心不足,挽救忠心不足的弊端没有比忠更好的了。三个王朝的统治之道,周而复始。周朝和秦朝之间,可以说是文治的时代;秦朝没有改变,反而实行严刑峻法。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弊端,但汉朝得了天统。
孔融说:“周朝从后稷开始到周幽王,相继承了十五代,却只有鱼、鸟的祥瑞。到了汉高祖,一个人修饬德行,就出现了四五件祥瑞之事。还有白蛇分、神母哭和西入关、五星聚的祥瑞。周武王伐纣时,把纣王斩首悬挂在白旗上;汉高祖进入秦国后,赦免了子婴并把他放了。因此从宽裕方面来看,汉高祖又比周武王强。”
虞南说:“帝者与师相处,王者与友相处,霸者与臣相处。汉高祖的臣子是‘三杰’;光武帝的辅佐是‘二十八将’。怎么能够把邓禹、吴汉同张良、韩信相比呢?然而汉高祖的功臣都因强盛而遭到杀戮;光武帝辅佐的人全都用优厚的俸禄予以安全保护。这种君臣之间的际遇,是很值得赞扬的。(汉高祖)取长补短,抑制其其次的功绩。”
由此看来,汉高祖打败了秦、项等人,开创了汉朝基业,(对后世)衣服、帽子、礼仪、音乐传了下来,垂法后世,虽然没有登上王道,却是霸德昌盛。
有人问:“班固说:‘周朝称赞成康,汉朝称赞文景,这句话恰当吗?’”
虞南说:“成康继承了文武的遗业,任用周、召为相,化深厚为仁德,像疾风吹草那样,还不能很好地比喻。至于像汉高祖开创基业,日无暇闲,秦亡的弊病还有遗存,太宗体恤仁恕,遵行玄默,洗涤秦、项的酷烈,回到轩、昊的淳风,这很难啊!如果他不溺爱新垣的说法,不取得邓通的梦,就很接近王道了。景帝与周康相比,还是有些惭愧的。”
(汉文赞说:“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骑服御,没有增加。有什么不便,就放宽政策来利民。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唤贵佗兄弟,用恩德来怀柔他们,佗便称臣。与匈奴结亲,但背约来入侵;命令边备防守,不发兵深入,怕麻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给以机杖,群臣谏说虽然急切,常假借听从来接受。张武等人受赂金钱,发觉后加赏赐,使他们羞愧。专务以德化人,所以海内殷富,兴起了礼义之风。判决数百件狱案,几乎到了不再用刑罚的地步。唉!仁啊!”
有人问傅子:“汉太宗除去肉刑,可以说是仁吗?”回答说:“只是个匹夫的仁。王天下,有很大的成就,不是小仁所能相比的。由此说来,班固认为太宗是仁,不是因为除去肉刑。《景帝赞》说:‘孔子说:“这个人呀,三代之所以能走直道而行。”信哉!周秦的弊病是法网太密而峻刑严峻,而奸恶没有尽头。汉朝兴起,扫除苛繁之法,给人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上恭俭。孝景遵循先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人民醇厚。周称成康,汉说文景,美啊!这是王道。”)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以与前代哪个君主相比?”
虞南说:“汉武帝继承六世的基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处,所以能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与始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足。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提并论,功有余而德不足。”
《武帝赞》说:“汉朝继承百王的弊政,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人,至于研究古代礼文之事,还多有所缺。孝武初立,排斥百家,表彰六经,于是访求天下英雄,让他们立功立业。兴办太学,修治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封禅祭天,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代继承他的宏伟事业,出现了三代的风范。像汉武帝这样的雄才大略,不改文景的恭俭,以便与人民一致,即使《诗》、《书》所赞扬的,还有什么能超过他呢?”
(推此而言之,那些汉武秦皇,都是立功的君主,不是守成的君主。)
过去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曾经有过管、蔡等四国叛乱的变故;汉昭帝幼年即位,也有燕、盖、上官等逆乱的阴谋。成王不怀疑周公,汉昭帝委任霍光,二主谁优谁劣?
魏文帝说:“周成王具有圣考的良质美德,承受了贤妣的胎教之诲,周、召担任保傅,吕望担任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颂他的辞令,脚能行则相者引导他的威仪。眼睛看惯了威严壮美的仪容,耳朵听饱了仁义道德的声音,所谓沉浸在玄妙的清流之中,而沐浴在清风的拂煦之中。即使还有咎悔之言,倾听叔父的毁谤之言,使周公东迁,皇天赫然震怒,显现出大祸的惩罚,然后才醒悟过来。不推重周公的圣德,而相信《金滕》的教言,难道不昏暗吗?那汉昭帝父亲不是武王,母亲不是邑姜,养育惟有盖主,辅佐没有周朝的太平之治功臣。保没有仁孝之质质,佐没有隆平之治功。所谓生在深宫之中,长在妇人之手。然而德性与天性形成,行为与礼义并列。在十二岁时就聪明早慧、一早就通达事理、揭露燕书的诈伪、相信霍光的诚信。难道要打开《金滕》、相信国史之后才醒悟吗?假使成王、昭帝同岁即位、易世而化、交换臣下而治、更换乐曲而歌。那么汉昭帝的贤德不会比周成王多而少。”
(大将军霍光和上官桀秉政。上官桀害霍光得宠信。想诛杀他。于是诈为帝兄燕王旦上书。称霍光行上林称跸等事。帝不信。)
有人问:“汉宣帝政治清明洞察,他是不是像光武帝一样的人呢?”
虞南说:“汉宣帝从民间起身,知道百姓的疾苦,因此用心治理政事,提拔贤良,追究其实际成效,严格的法律和命令,都出自申不害、韩非等。古语说:图谋称王不成,还足以称霸;图谋称霸不成,会怎么样呢?光武帝讲仁义,是图王之君;宣帝讲刑名,是图霸之主。现在把他们相比,恐怕不是同俦。”
(有人议论说:元帝做太子时,曾经劝谏宣帝,认为法律太严酷。宣帝变了脸色说:“我们汉家以霸道、王道并行的方法治理天下,怎么能只施行德政,危害政治吗?”虽然由此可以看出宣帝的度量不远,但宽猛的制度由来已久。从前高祖进入秦国,约法三章,秦国人非常高兴。这是说缓刑的好处。郭嘉劝说曹操说:“汉末政治宽缓,袁绍用宽政来补救,所以不能控制局面;您用猛政来补救,那么上下都知道制度。”这是说严刑的恰当性。所以《左传》说:“宽政会使人放慢速度,放慢就用人来强制;猛政会使人残暴,残暴就施与宽政来补救。用宽政来补救猛政,用猛政来补救宽政,政治才能和谐。”《尚书》说:“刑罚有时轻有时重。”(《周礼》说:“刑罚在新国家用轻典,在乱国家用重典,在平国家用中典。”)
由此看来,只是问时代怎么样罢了!严刑也是很值得的!)
有人问:“汉元帝才艺温文尔雅,他是守成的良主吗?”
虞南说:“君王的才能,在于文德武功罢了。文是经天纬地,发布命令文件;武是禁止暴徒收敛兵器,安抚人民和谐众人。这是君王的大计。至于弹琴吹箫,和声度曲,这是乐官的职责,哪里是天子该做的呢?”
有人问:“汉宣帝政治清明洞察,他是不是像光武帝一样的人呢?”
虞南说:“汉宣帝从民间起身,知道百姓的疾苦,因此用心治理政事,提拔贤良,追究其实际成效,严格的法律和命令,都出自申不害、韩非等。古语说:图谋称王不成,还足以称霸;图谋称霸不成,会怎么样呢?光武帝讲仁义,是图王之君;宣帝讲刑名,是图霸之主。现在把他们相比,恐怕不是同俦。”
(有人议论说:元帝做太子时,曾经劝谏宣帝,认为法律太严酷。宣帝变了脸色说:“我们汉家以霸道、王道并行的方法治理天下,怎么能只施行德政,危害政治吗?”虽然由此可以看出宣帝的度量不远,但宽猛的制度由来已久。从前高祖进入秦国,约法三章,秦国人非常高兴。这是说缓刑的好处。郭嘉劝说曹操说:“汉末政治宽缓,袁绍用宽政来补救,所以不能控制局面;您用猛政来补救,那么上下都知道制度。”这是说严刑的恰当性。所以《左传》说:“宽政会使人放慢速度,放慢就用人来强制;猛政会使人残暴,残暴就施与宽政来补救。用宽政来补救猛政,用猛政来补救宽政,政治才能和谐。”《尚书》说:“刑罚有时轻有时重。”(《周礼》说:“刑罚在新国家用轻典,在乱国家用重典,在平国家用中典。”)
由此看来,只是问时代怎么样罢了!严刑也是很值得的!)
有人问:“汉元帝才艺温文尔雅,他是守成的良主吗?”
虞南说:“君王的才能,在于文德武功罢了。文是经天纬地,发布命令文件;武是禁止暴徒收敛兵器,安抚人民和谐众人。这是君王的大计。至于弹琴吹箫,和声度曲,这是乐官的职责,哪里是天子该做的呢?”
班固说:“王莽起初是外戚,屈己励行,以取得名誉。在汉成帝、哀帝时期,为国家勤劳,正直无私,行动受到称赞,难道是他‘在国内一定闻名,在家族一定被人称赞,表面上的仁爱而行为上却违背’吗?王莽既然不仁爱,而又有奸邪的才能,又承袭了四个父亲做官时的权力,遇到汉中衰微,国家大权三度断绝,而太皇太后寿命长久,做了他的保护人,所以能够肆行他的邪恶,造成篡夺帝位的灾祸。根据这种情况来说,也有天时,不是人力所致。等他篡位称帝之后,处在不是他所有的位置,颠覆的形势,比桀、纣还危险,而王莽却安然自得,自以为能像黄帝、虞舜一样复出。于是夸大自己的威势诈伪,惊动上天残害百姓。因此天下人心浮动,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内外怨恨,远近都疲惫废弃,城池不守,自己被分裂,便使天下城邑成为废墟。自从《尚书》、《传》所记载的乱臣贼子、无道之人以来,没有像王莽这样的厉害。紫色蛙声,我承受了天命,为圣王驱除。’”
吴王孙权论吕蒙说:“吕蒙你小时候,我认为你不能辞去剧易的任务,只不过果敢有胆而已。你长大后学习学问开发有益的建议,计谋奇特到可以比得上公瑾,图谋取下关羽性命,胜过子敬。子敬回我的信说:‘帝王的兴起,都在有驱除。关羽不值得忌惮。’这是子敬内部不能办到,而对外说的大话。我也原谅他,不随便责备他。”这是驱除的意思啊。
虞南说:“这两个皇帝都是中兴的君主,哪个最好呢?光武帝的时世,依靠想反叛的百姓,诛杀残暴的贼人王莽,取其乱侮亡之政,以为中兴功劳比较差易。到如少康,则是夏氏灭亡的第二代(羿及寒浞)。藐小的遗体,身在胎孕之中,母亲氏逃亡他乡,生长在别的国家。没有受到过庭之训,没有强大的近亲,遭遇到离乱的灾难,庇护自身都难,而能弯曲在丧乱之间,于是成就配天的伟业,中兴的君主,这是称为首要。”
高贵乡公问荀顗:“夏既衰败之后,后相也殄灭。少康收集夏的群众,恢复禹的功绩。高祖(刘邦)崛起于田野之中,翦除秦、项。考察他们的功德,谁先谁后?”
荀顗回答说:“自己创造和依靠前人,难易程度不同。少康的功德虽然美好,但他是中兴之君,汉世祖(刘秀)可以和他相提并论。到了高祖(刘邦),我和其他人认为他更优秀。”皇帝说:“少康在灭亡之后,降为诸侯的奴隶,能布施他的德政并开始有所打算,最终消灭过戈国,恢复大禹的功绩,祭祀夏朝并配享天帝,不失旧物,如果不是至高至德的宏大仁德之人,怎么能成就这样的功勋呢?汉世祖借助国家崩溃的形势,收揽一时的权柄,做儿子则多次危害他的亲人,做君主则囚禁贤相,做父亲则不能保护他的儿子,他身死之后,国家几乎崩溃。如果和少康易地而处,他也许不能恢复大禹的功绩。”由此推论,应该认为少康高于汉世祖。
后汉衰败混乱,由于桓帝、灵帝两位君主,他们的凶恶德行谁更厉害?
虞南说:“桓帝奋然愤怒,诛杀梁冀,有刚断的节操,然而宦官专擅命令,党锢之事兴起,中平年的祸乱,始于桓帝。古语说:‘天下哀号,新主之资也。’灵帝承接疲民之后,容易施行善政;百姓侧耳倾听,都希望中兴。然而皇帝继承那个倾覆的车子,毒性超过前辈,倾覆国家。这是由于皇帝的缘故,天命厌弃世道,为幸还很多。”
(有人议论说:桓帝问侍中爰延:“我是个怎样的君主?”对答说:“汉朝中等君主。”“为什么?”答:“尚书令陈蕃当政则治理,中常侍黄门参与政务则乱。因此知道陛下可以做好事,可以做坏事。这就是中等君主的原因。”
虞南说:“那泯江开始发源时,它的源头可以浮起酒杯。等它流到远方,并船而后才能渡过。元帝的时候,任用宏恭、石显;到桓帝、灵帝时,加上单超、张让;既败坏伦常,于是倾覆宗国。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所以说:‘微弱不消灭,火势炽盛怎么办?’说的是要慎重开始。啊!百代之后的人,要以此为鉴啊!“
古语说:‘寒冷的人容易做衣服,饥饿的人容易做食物。’晁错说:‘国家富强而邻国混乱的君主,是帝王的基础。’
从这些话看来,要知道昏乱之君,将要开启圣德了。)
曹操挟持天子而号令诸侯,刘备凭借蜀地和汉水的阻隔,孙权依靠长江淮河的坚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他们都开创了王业,光大了霸业。这三方的君主,谁有优劣之分呢?
虞南说:“曹操的兵机智谋略,几乎难以与他为敌,所以他能够开创基业,居中作相,实在有英雄之才!然而他诡谲无常,雄猜多忌,至于杀害伏皇后,毒死荀彧,诛杀孔融,斩杀崔琰,娄生因为一句话就被杀,桓劭劳于下拜。弃德任刑,他的残忍已经过分,坐而论西伯,实在不是他这种人。许邵所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很恰当。”
“刘备对待刘璋以宾客之礼,信任诸葛亮而不怀疑,作为人君的德行,在这里是最美的了。那个孔明,是命世之奇才,与伊尹、吕望相类。君臣同心,以鱼和水为比喻,只是因为国小兵弱,战斗在偏僻的一隅,抵抗二方的威胁,向上国对抗。如果让他们与曹操易地而处,施展他的谋略,尽展关、张的武勇,充分发挥孔明的文才,那么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了。”
“孙权依靠他哥哥的余威,任用前朝的佐臣,凭借天然险阻,仅仅得以自保,与这两个人相比,从理论上说是不如他们的。”
陈寿说:“刘备机智权变,才干不如魏武,所以基业也较小。”张辅说:“为什么是这样呢?要平定乱世,应当首先收纳贤相获取猛将为本,自身善战,是不能依靠的。诸葛孔明通达礼节,知道变革,是王佐之才,而刘备没有强大的势力,所以令他归顺;关侯、张飞都是豪杰,使他二人服侍。明智的和愚蠢的不能互相为用,有能力的和无能力的不能互相使唤。武帝虽然处在安强之中,也不能使用他们,何况在危急之中呢?如果令刘备据有中州,将与周室相比隆盛,岂止是那两个人而已。”
魏帝问吴国使者赵咨:“吴王是怎样的人主?”赵咨回答说:“是聪明、明达、仁爱、智慧、雄略的主。”帝问他的理由,赵咨说:“从凡品中提拔鲁肃,这是他的聪明;从行阵中选拔吕蒙,这是他的明达;放走于禁而不加伤害,这是他的仁爱;夺取荆州兵而不用血刃,这是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略;屈身于陛下,这是他的策略。”
孙策伤势严重,叫来弟弟孙权说:“率领江东的人马,在两阵之间决定胜负,与天下争高低,你不如我;举荐贤能任用能人,使他们各自尽心尽力,以保卫江东,我不如你。”
陈寿说:“孙权屈身忍受侮辱,任用人才重视计谋,有勾践的奇妙。他是人的豪杰。所以能自处江表,成就鼎峙的功业。”
有人问:“晋景和晋文,兄弟俩谁更贤明?”
(魏明帝去世后,他收养的儿子齐王芳即位,遗诏使曹爽与司马宣王辅佐政事。司马宣王杀了曹爽,独揽政权。司马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景王名师字子元,代替他辅佐政事,废了齐王芳,立高贵乡公。司马景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司马文王名昭字子上,又代替他辅佐政事,杀了高贵乡公,立陈留王。后来陈留王把魏禅让给晋,晋武帝名炎字安世,即位后平定了吴国,统一了天下。等到他儿子晋惠帝即位,天下大乱,五胡进入中原。)
虞南说:“何晏称赞:‘因为深刻,所以能通晓天下之心志,夏侯太初是也;唯独机智,所以能成天下之事务,司马子元是也。’因此知道王佐之才,早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来。到杀曹爽的时候,司马宣王的智谋已经显露,钦、俭领兵,却能独克全军,这足以看到他的雄图。虽然三分天下,但他终身北面称臣,威名震撼皇帝但臣节不亏,侯服归全,在这方面最为完美。太祖继承兴旺,平定了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不超过时日,功绩为重。等到高贵继承帝位,虽然聪明夙智,但不能竭尽忠诚协佐,效法伊周,于是伪谤士彦,委罪成济,自己造成逆节,最终留下恶名,这样的言论玷污,不能磨灭。”
汉宣帝以卓越的才华,顺应时势,进入仕途。正值魏太祖创业之初,他策划军国大事,好的计谋层出不穷,于是驾车奔驰于三世。他性格深沉,有城府,但能以宽厚的态度容纳他人,运用权术来驾驭事物,并且善于识人、选拔人才。所以他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平曹爽,外袭王陵,屡次抵抗诸葛亮的节制之兵,而东边抵抗吴人辅车之势。于是百姓和能人,开始构建国家的基石。世宗继承基业,太祖继业,玄、丰扰乱内部,钦、诞在外部侵扰,潜在的谋划虽然秘密,但关键时刻一定会显现出来;淮、浦两次骚扰,而许、洛不震,都摒弃异图,光大前人的功业。然后推动钟、邓,长驱庸蜀。三关闪电般扫荡,刘禅入臣。天符人事,于是确实如此。
开始当非常之礼,最终接受备物之锡。到了世祖,便享受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节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所以人们歌颂维新,四海喜悦劝勉。泛舟三峡,让战马在桂阳停留,役不二时,江湘来同。平定吴、蜀的堡垒垣墙,打通二方的险塞。太康年中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虽然太平不太融洽,也足以说明问题。官吏奉行他的法律,人民乐其生活,这是百代之一时。武皇已崩,山陵未干,而杨骏被杀,母亲后被废黜,朝廷官员、旧臣,被灭族的数十族。不久因为二公、楚王之变,宗子无维城之助,而阏伯实沈的仇隙每年构建。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颠倒坠落戮辱之祸天天有。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李辰、石冰,在荆、扬倾覆;刘渊、王弥,在青、冀扰乱。二十余年而河、洛为墟,戎、羯称制,二帝失尊,山林无所。为什么呢?树立失去权柄,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所以观察阮籍的行为而知道礼教崩弛的缘由,察庾纯、贾充之事而看见师尹的多僻,思谋郭钦而明白戎狄之有衅,审阅傅咸的奏折、钱神的论述而睹宠赂的显扬。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文之主治之,辛有必然表现在祭祀上,季札必然表现在乐声上,范燮必然为之请死,贾谊必然为之痛哭,又何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面对它呢?淳耀之烈未变,所以大命重集于中宗元皇帝。
东晋自元帝以下,哪个皇帝比较贤明呢?
虞南说:“晋朝自迁都江左后,强势臣子擅自掌控政权,皇帝权力不大,政令不是出自自己之手。王敦凭借家族的势力,占据了长江流域的要地,他自负才华和地势,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如果没有肃祖的明断,王导的忠诚,那么晋朝的国运就可能落入王氏之手。如果让晋朝国运长久,依靠一群贤明的人,凭借洛阳、涧河的遗民,趁着刘石的衰败运势,那么收复中原,是不难的。”
有人问:“伪楚的桓玄有奇才和远见,但最后却走向了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虞南说:“作为君王,必须要虚心待人,和百姓同舟共济,信守承诺,这样才能让百姓乐意推举他,不会厌弃他。而桓玄这个人,却有轻浮狡诈的小智慧,却没有宽广宏大的道德,他赶上晋朝末年的衰败混乱,皇威已经不能达到下属,所以桓玄才能够肆意妄为,以侥幸之余,遭遇了神勇之人的运势,最后导致他的灭亡,确实是应该的。”
“鬻子”这本书中说:“发布政令,为天下带来福祉的,称之为‘道’。上下之间彼此相亲的,称之为‘和’。百姓不需要请求就能得到想要的,称之为‘信’。为天下除害的,称之为‘仁’。仁与信,和与道,是帝王称霸天下的工具。”
由此可见,那些豪放骁勇、小聪明的人,怎么能让百姓乐意推举他们呢?
宋祖诛灭桓玄,再次兴盛晋室,梁代的裴子野把宋祖和宣武帝相比较,他们之间的事情是怎样的呢?
虞南说:“魏武帝曹操是曹腾的孙子,多代荣显,在汉朝任职三十多年。到了董卓之乱时,他与山东人一起起兵,诛灭了元凶,这并不是靠他自己的力量。晋宣历任卿相,地位达到台鼎之高,掌握天下之图,处于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灭叛逆之徒,像建瓴水一样比喻,不足以形容他的功绩。宋祖以一介平民挥剑,首创大业。几个月之内,重新安定了晋鼎,占据了半个州的地方,驱使一郡的士兵,在庸蜀斩杀了谯纵,在崤函擒获了姚绍,在青部战胜了慕容超,在岭外击败了卢循。戎旗所指,没有不取得胜利的。看他的豁达,有汉祖的风度;论起制胜的胸怀,可与光武并肩。可惜他的皇位短暂,志向不可限量!这是优于魏武之处。”
斐子野说:“宋武皇帝的奇迹比魏武多,晋宣的德行比魏武深厚。他拔足行间,击退了孙恩的蚁聚之众;在荆、郢振臂一呼,扫除了桓玄的盘石之宗,双轮驱动则三齐无坚固之垒,回戈内赴则五岭无残留之妖,命孙季高于巨海之上则番隅席卷而归,提拔朱龄石于百夫之下则庸蜀望风归附。羌胡畏惧其威,反而成为他的表里之助,他率领虎旅以助中原。然后请呼上帝,步骤前王,光有帝图,称之为义取者也。”
“桓敬道有文武奇才,志在雪余耻。他狡动离乱之中,瞬间占据天下而不血刃。随后振臂一呼,六合响应,规模进取。未及一年,坐在盗穴之地而窃取了社稷。自以为名声高于汉祖,事情的成功比魏晋还要快捷。他希望独占这些胜利果实,希望自己能安坐不动而使晋恭己。如果王谧、桓谦以人的声望镇领一方,衷王绥、谢混以后进相光辉自居,桓氏的兄弟们以及方州连郡的豪杰们,对桓氏的快速崛起感到震惊并慑服于他的强大力量,人们无异望。高祖在当时只是一个朱方的一个平民而已,没有成千上百的士兵,纠合同盟,电击二州,未及半旬,荡清京邑,号令群后,长驱江汉。把那尚未稳固的楚朝推翻,援助了已经衰败的晋室。自从轩辕以来,用兵之疾未始有也。自非雄略不世出者、天命止于此者,焉能若此者乎?于是人们知道历史延续了,而王迹兴起了。”
虞南说:“两位皇帝有残忍的性情,虽然不同,但心意相同。诛杀贤良,剪除枝叶,内无持平、勃的相臣,外无亲近晋、郑的亲臣。把这重大的皇位,交给昏庸无知的小孩,所以让齐氏趁机篡位,控制天下,不到一年,就篡夺了龟玉。虽然滕缄牢固,却恰好成为大盗的资财。百虑同失,可为长叹。鼎社倾覆沦亡,不是不幸啊。”
(孝武帝名骏,文帝第三子,任江州刺史。弟劭已弒逆帝,与颜竣在江州起义征讨劭,平定了叛乱。明帝名彧,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后,杀尽孝武帝诸子,极力粉饰太平,天下为此骚动不安,崩殂后,子昱立为帝,无道,萧道成杀之。)
齐建元、永明之间,称为治世,真的有吗?
虞南说:“齐高是创业之主,知道耕种的艰难,而且自身生活俭朴,尽力追求简约。武帝则沉溺后宫,雕饰过分,然而能委任王俭,按章行事,礼乐的兴盛,人称永明。宰相得人,于斯为美。”
(讨论:卫灵公无道,康子说:“像这样,何不逊位呢?”孔子说:“仲叔圉管理宾客之事,祝驼管理宗庙之事,王孙贾管理军事。像这样,将要逊位吗?”这是说委任有德之人的好处。
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时,有个老人过河时冻得直哆嗦。田单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齐襄王讨厌他,说:“田单这样施厚德,是想要夺取我国吗?不早点想办法,恐怕要后悔。”这是说委任有德之人的坏处。
所以齐侯厌恶陈氏有厚德,晏子对齐侯说:“按照礼的规定,家施不能超过国,大夫不收受公利,可以制止他。”齐襄王厌恶田单施厚德,贯珠的人对襄王说:“大王不如赞扬田单的善行,令他:‘寡人忧虑人民的饥饿,田单就收养他们,给他们饭吃;寡人忧虑人民的寒冷,田单就脱下皮衣给他们穿。这都是符合寡人的心意。’田单有这样的善行而大王加以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是大王的善行啊。”后来里巷相聚谈论说:“田单的怜爱人民,是齐王教导的结果。”)
汉高祖和宋祖,在收取臣下的权力方面,应该像晏子和贯珠者一样。
过去汉高祖病重,吕后问他宰相的人选,他说:“曹参可以。”问其次呢,他说:“王陵可。然而他有点憨,陈平可以帮他。陈平智谋有余,但难以单独胜任。周勃厚重少文,然而安刘氏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让他做太尉。”
宋高祖病重,告诫太子说:“檀道济虽有才干但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应该没有异图,谢晦常从征伐,很识机变,如果有不同意见,一定是这个人,可以让他到会稽任职。”
任用贤能的人,应该像汉高祖和宋祖一样了。
宋、齐两代,废掉的有五个皇帝,都很骄淫狂暴,前后都一样。有的死在乱贼之手,有的颠覆了宗庙社稷。难道他们都是性格顽劣凶恶,自己造成的不幸,还是因为天所抛弃,用此亡国呢?
虞南说:“那些上智下愚的,是禀受了不同一般的特性;中等才能的人,都是由于训练培养。自宋、齐以来,东宫的师傅,只是备员而已。贵贱礼制隔绝,向他们求取教诲无法办到,多因职位提升,很少因德行而提升。这五个君主,禀受了平凡的本性,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老师,远离有益朋友的规劝箴言,亲近身边人的近习,以这样平凡的资质,生下来就说着楚方言的人,亡国丧身,理所当然。”
评论说:贾生说:“从前成王年纪小的时候,还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是保护他的身体;傅是灌输给他德义;师是引导他学习。这是三公的职务。同时设置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师,是与太子一起吃饭的。所以孩提时就有正事、正言、正道在跟前。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
晋惠帝的太子遹因为犯罪,阎纂上书劝谏说:“我认为遹在深宫中长大,沉溺于富贵之中,受到先帝的宠爱,父母对他娇宠。每次选任太子的师傅和下属官吏,都选择富裕人家中击钟列鼎而食的人家出身的人,很少有贫寒的读书人,像卫绾、周文那样的人;即使是洗马舍人也无法与汲黯、郑庄相比。这就使他没有见过侍奉君王和父亲的道理。古代的礼仪规定,太子要用士的礼仪与国人同等相待,这是为了让太子知道自己的卑贱,然后才能显贵。近年来东宫也不太正常,太子的失败往往是因为自己所致,不仅仅是东宫的问题。诸王的老师和朋友、文学之士,也都选择豪族有能力的人,哪有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的呢?现在太子说话悖逆,在他受罚的时候,仍然没有失去做儿子的道理,还可以重新选择师傅。应该设置闲谈文学,都选择孤寒清贫、凭自己的学行而自立的士人,还有经历过艰难而名声素来很高的士人,让他们与太子相处。断绝贵戚子弟和轻薄宾客的来往,只谈论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的故事,以及思过悔错的事情,使太子听到的都是正面的道理,希望他能保全自己。”
从这一点来看,梁元帝的聪明才学,能够平定祸乱,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国家的倾覆。为什么呢?
虞南说:“梁元帝聪明有才,文武双全,凭借顺应天理讨伐逆贼,能够洗雪家仇国难,成功遂事,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但国难之后,国家的创伤还没有恢复,相信强敌的甜言蜜语,怀着偏狭之心偏袒楚藩,排斥宗室支脉作为自己的敌人,孤独偏远悬隔僻静,没有人与他共同承担忧患,导致自己身亡国家灭亡,老百姓陷入涂炭,把鄢、郢等地放弃,真是太可惜了。”
有人问:“周武帝有着雄才大略,勇武刚毅,身先士卒,如果上天赐给他更多的寿命,让他的兵马一直征战,他必定能平定天下,成为一代明主吗?”
虞南说:“周武帝骁勇善战、果断刚毅,有超越众人的谋略,看他谦虚谨慎、严明法令,即使勾践、穰苴这样的古代名将也比不上他。这是猛将的作为,不是人君的气度啊。”
从这些来看,平定祸乱的主人,首先应该以收复宰相、俘获大将为根本,自己一身善战并不值得依赖。所以刘向说:“知人者,是王道;知事者,是臣道。有伎艺善战又怎样呢?”
后齐文宣帝,他的狂妄、凶残的行为,是桀、纣这类君王所不会做的,而国家财富丰富,人民生活富足,没有出现混乱和灭亡。为什么呢?
虞南说:“以前齐桓公奢侈淫荡不守礼义,为人伦所抛弃,但他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了诸侯的领袖。宣武帝凶狠残忍,古今无比,把万机政务委托给王隆彦,保全了宗庙社稷。这是因为他能够任用有才干的人,所以国家还存在。”
有人问:“殷朝有三个仁人,太康有五个弟弟,都是贤者,但国家还是被毁坏了,为什么?”
鬻子回答说:“君子和人谋划时,虽然一定能实行道义,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被接受;虽然一定能忠心,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被接纳;虽然一定能诚信,但不能保证一定会被信任。所以虞公没有采用宫之奇的计谋,在晋国灭亡时灭亡了;仇由不听赤章的话,被智氏灭亡了。天下的国家,都有忠臣谋士,只是在于采用不采用罢了。如果不用,反而会给你带来坏名声,贤人君子怎么能拯救败乱呢?”
陈武帝从民间崛起,开创了帝业,近代以来,可以和哪位君主相比?
虞南说:“武帝以奇才远大的谋略,怀着匡复之志,像龙在海滨飞跃,豹在岭表变化。他在紫微宫扫除了重重的困难,恢复了帝王的宝座。他西边抵抗周的军队,北边平定齐的叛乱,宏图大略,行动没有失算的地方。他实在是开创基业的英明君主,拨乱反正的雄才大略。和宋祖相比虽有不及,与齐高帝则有明显优势。”
隋文帝从平民起家,拥有神圣的王位。他西边平定了庸蜀,南边平定了江表。与晋武帝相比,可以和他相比吗?
虞南说:“隋文帝凭借外戚的身份,在周室衰微之时,负图作宰,于是承受了皇命。他留心政治,务必要施与恩泽,所以能够安抚新旧之人,平定远方和近邻,文武制度设置,都值得一看。等到平定了江淮地区,都统一于书轨,所有百姓都期盼着太平。自从金陵被灭亡之后,隋文帝的心变得奢侈豪华,虽然威加四海,但感情却逐渐消减,把珍宝填满了内府,美女填满了下室。仁寿宫的雕饰,快要超过九重的皇宫,百姓财力枯竭,中等人家也没有剩余。加上猜忌之心产生,巫蛊的事情兴起,杀死爱子的妃子,使上相的母亲离异。纲维已经紊乱,礼教已经亡失,母鸡报晓,皇枝被剿灭,废黜了无罪的太子,树立了所爱的晋王。功臣良佐,被诛杀剪除。隋文帝的晚年过错,比晋武帝还多,十世不得长寿,难道是天命灭亡的吗?”
(有人问:汉高祖想用赵王如意来替换太子,叔孙通劝谏说:“过去晋献公因为骊姬的缘故,废掉了太子,立了奚齐,晋国动乱了几十年,被天下人嘲笑。秦国因为不早定扶苏为太子,让赵高得以用诈术立胡亥,自己使秦朝绝了祀。这是陛下亲眼所看见的。现在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立少子,我希望先被处死,用脖颈的血来玷污大地。”皇帝说:“我只是开个玩笑。”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之本,本一旦动摇,天下就会震动。怎么拿天下开玩笑呢?”于是皇帝听从了他的话。
袁绍喜欢小儿子袁尚,就立了袁尚作为太子的继承人。沮授劝谏说:“世人说是万人追逐一只兔子,一个人得到了它,贪婪的人都会停止行动,这是分定下来的道理。况且年岁相同的人以贤德相争,德行相同的人以年长相争,这是上古以来的制度。希望陛下上要想到历代成败的教训,下要思考追逐兔子分定之道的意义。如果陛下不改变主意,祸端在这时就萌生了。”袁绍不听从,后来果然发生了矛盾。)
所以说:立嫡子的人,不让庶子产生疑虑。有疑虑就会有所举动,两个都会争。有两位子女的家庭一定会乱;只有一位子女的家庭就不会乱,是因为亲缘关系还在。依靠亲缘关系不会乱,失去亲缘关系一定会乱。这是很深刻的道理啊。)
有人问:“王霸的策略,请按照您的话来说。敢问人死后如何给予谥号,以及更改正朔,改变衣服的颜色,来改变人的耳目,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说:“古代给予谥号,是为了让后代有所警戒,根据品行授予名号,对待君主和亲人不隐讳。现在的臣子和儿子不论名实,只务求尊崇,这种风气已经很久了。”
过去季康子问孔子五帝的德行,孔子说:“天有五行,就是木火金水及土。按照时令来化育万物,以完成物的生长。”(一年三百六十天,五行运行七十二日,化生生长养育万物。)
其神灵为五帝之纬。古代的帝王,改朝换代时更换称号,取法于五行。五行更替为王,终始相生,也像它的规律。所以他们生时是明王,死后与五行相配。因此太昊配木(勾芒为木正),炎帝配火(祝融为火正),少昊配金(蓐收为金正),颛顼配水(玄冥为水正),黄帝配土(后土为土正)。
帝王改号,对于五行之德,各有所崇尚。根据他们所崇尚的德次序排列(木家次位火也。木家崇尚赤,以木德意义的普适性,遵循其母兼其子的原则)。夏后氏以金德称王而崇尚黑色,殷人以水德称王而崇尚白色(水家崇尚青,而崇尚白色的原因,是避开了土家的崇尚青色)。周人以木德称王而崇尚红色。这就是三代不同的原因。到了汉朝初年,公孙臣贾谊认为汉朝是土德,以五行相生的说法,遵循其所不胜的原则(传移之传也。五帝相代,常遵循金木水火土相胜的法则)。秦在水德,所以认为汉朝依据土德而战胜了它。刘向父子认为帝出于震,所以庖牺氏开始承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以后,历数唐虞三代,而汉得到火德。所以高祖开始兴起,神母夜号,显着是赤帝的符应,得到了天统。过去共工以水德夹在木火之间,与秦同运,不是其本应的次序,所以都不是很长久。
(以我看来,帝王的兴起,各自根据他们的出处五帝的后代,来确定五德。怎么来说明呢?汉朝是尧的后代。尧是火德之王,所以汉朝为火德。袁绍时耿包说:“赤德衰尽,袁为黄胤”,认为袁舜的后代,舜是土德君主,所以劝进。”因此知道帝王的兴起,各自根据他们的出处,五帝的后代,是有自来归属某德的。现在秦是颛顼的后代,水德。所以秦为水德。)
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使百代也可以知道其规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