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是青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
注释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文言·坤》
《文言传》又名《文言》,是易学名篇,为周易中《十翼》中的一篇。是专门对乾、坤两卦义理所作解释的作品。乾坤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 易经 》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荀爽曰:坤位在亥,下有伏干,阴阳相和,故言“天地之杂也”。天者阳,始于东北,故色玄也。地者阴,终于西南,故色黄也。
——《周易集解·卷二》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淮南子·齐俗训》
洪,大也。荒,草昧也。
“天造草昧。”
——《易·屯》
王弼注:“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
讲解
天地玄黄的意思是,天空是青色的,大地是黄色的。天和地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阴和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有“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的说法,太极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它化生出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相互交合,化生出了五行,这里的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化生出世间万物。这是古人对宇宙诞生过程的描述,宇是指时间,宙是指空间,宇宙洪荒,是说宇宙诞生之后的广大和荒芜,混沌孕育着广大,荒芜孕育着生长。有一个神话故事生动的描述了这个过程。
典故:盘古开天地
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有一个不知道为何物的东西,没有七窍,它叫做帝江(也有人叫他混沌),他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南海的天帝)一个叫忽(北海的天帝)。有一天,倏和忽商量为帝江凿开七窍,帝江同意了。倏和忽用了七天为帝江凿开了七窍,但是帝江却因为凿七窍死了。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帝江死后(帝江的精气变成了以后的黄帝),它的肚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盘古。盘古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他想站起来,但混沌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混沌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从此开始有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