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需要你2个小时完成一份报告,在准备过程中,老板时不时过来看一眼,并指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有些人可能觉得老板对我不信任,情绪会低落,做事情的信心受到打击,索性消极对待。
有些人觉得老板就是事多,情绪有点抵触,如果你觉得我做不好那老板你自己做吧。
有些人认为老板对这件事特别重视,那我也要重视起来,认真对待这份报告。
有些人会想老板亲自指导这是难得的机会我要好好把握,看哪里可以改进和提升的。
同样的一个事件,引发了不同的情绪,导致最后不同的行为结果,主要在于我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一般的行为路径是:
事件——情绪——行为,
而实际的行为路径通常是:
事件——故事(诠释解读)——情绪——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只有10%是由发生的事件引起的,90%是由不同的解读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内心都在讲故事,关键看你怎么讲。
讲故事谁不会?确实,讲故事人人都会,关键要掌握两个小窍门。
第一个窍门,我们在讲故事之前要分清楚发生的事件到底属于影响圈还是关注圈?
影响圈就是你能掌控和改变的事情,譬如我的选择,今天早饭吃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和谁交朋友等等。
关注圈是能关注但不能施加影响的事情了譬如航班晚点,别人怎么对待你,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
我们应该多关注影响圈里的事情,尽量避免纠结关注圈内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大影响圈。
第二个小窍门就是“一念之转”。
这种转念需要我们自我觉察,一旦发现我们无法改变或者故事偏离了自己的期待,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
圣经上说:
主啊,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有能力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愿我们都有足够的智慧,成为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