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琦琦的树洞!这是我在简书坚持原创文章第4天(第4篇)。
(更多精彩内容,同名“琦琦的树洞”,可移步微信订阅号、今日头条,感谢关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会以我的视角来记录我思、我想、我感。
回顾:
前三章讲述大道、天然道德、社会道德,本章梳理一下天道与地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第三章已经讲述的很清楚,今天就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一、天道与地道
道无形,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深远,好像是万物的本原;
挫其锋锐,消除其纷扰,调和其光辉,使它与尘世混同为一体。
幽深啊!虚无缥缈又真实存在。
我不知道道是谁孕育而生的,应该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
道看不见,摸不着,却如影随形,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所谓“道不远人”。
真正的道,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共存。它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真正的智慧就是在于此。
如果顺应道、认道,它可以被显化,被看见,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背道而驰,它不存在,并且遥不可及。
我们只有心怀敬畏之心,顺应自然,顺应道,才能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智慧,活得轻松自在的人生。
想一想,人生哪个阶段离道更近?
我觉得是婴儿时期,更符合道的特征。《道德经》里对于婴儿的叙述大概出现了三次“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我看有的作者解释,会把婴儿翻译成赤子,其实都是指出生不久的,一岁左右的小孩。他们是发展中的生命,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婴儿呢,他们有有限的知识和欲望,淳朴而天真,接近乎德,所以老子也提倡保持婴儿这种特性。这是很难得的。
在写文章之前,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以粉丝数、浏览量、外界对我的评价来衡量我的写作,内容也不会刻意迎合哪类群体,这是个人公众账号,我只做自己。
写作的2个出发点刚开始也提到过,本质都是对自己负责,不对任何人负责,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持专注力去思考,去和内心对话。不然,我的度量尺不对,心会很容易被带偏,以至于很容易放弃做这件事,那对我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反正时刻不忘初心。
我知道这点滴输出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得不说,短短的几天,我能感觉到以写作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同道中人。昨天的文章,也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转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在想:“人的智慧属于大道吗?是不是有限的。”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生发出来另一个想法:关于《意念力》这本书建一个微群带读的小圈子。因为增长智慧很好一种方式之一,就是通过长心商,心商的理论来源于《意念力》这本书。之前刚开始接触,因为是一个新的理论,觉得很玄乎,不是很清楚。后来很多老师因为实践自己收获巨大,也获得很多外界的力量。我从刚开始的相信,到变得更加好奇和想探求。
我和我的书友一直相信人有能量场,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无可否认,它确实影响了我们方方面面的运势。看过一个日本人做了一组同频共振的实验,刚开始很多的钟摆都在摆动,方向不一,时速不一,后来一分多钟后,所有的钟摆整齐划一,保持在一个速度和方向,声音很齐。我相信除了人,万物也都是有能量的,并且相互作用。
上次孙岩老师分享的“熵”这个概念中提到,意识层级在200时,是一个人处于正负能量状态的分界点。简而言之,意识能量处于200以上的人是正能量的人,以下则是负能量,但,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处于200以下负能量这个等级。所以,彦彦老师测我的心商能达到800多,我非常惊讶。她说我之前处于450的意识层次,容易陷入困顿执着,并给了我一些建议,我觉得很受用。
二、智慧与聪明
我第一次真正参透智慧这个词是在圣经里面。
那如果在道德经里来讲,聪明符合的是社会道德,而智慧更符合天然道德。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有限,所以再有智慧的人,也只能说无限趋于天然道德。同样是任虹老师在分享中国汉字的时候,提到“聪明”这两个字,“聪”就是竖着耳朵听,把嘴闭上,心沉下,和明连起来,我们通常会说耳聪目明,修行的状态里,也会说明心见性,修的是内心的纯净。那持续的聪明不断累计起来,加上正心正念,就会上升为智慧。
聪明人和有智慧的人有本质的区别,有些聪明人,不论体现在商业还是学术领域,看似做聪明事,但内心更多的发心是贪欲,是想要的更多,过多的偏私虚妄或许会做很多损人利己的事情,再多的聪明累计,仅仅是聪明有余,智慧不足。
而智慧的人是有能量的,他们的发心是把自己言行修好,去做更多利他的事,有时或许也会退让、让利,而成全别人。往往这样的人,在不经意间能获得更多。
学识渊博,学历很高的人并不代表智慧,反而被知识累积,被知见障困扰,从而没办法打开智慧的大门;而目不识丁,文化水平低,也会有智慧的人,不要小看他们。我的妈妈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她做的事在我们看来是很智慧的。
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起心动念,在于是否言行如一。
三、专注的力量
最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专注的力量。
之前培训孩子行为习惯和专注力提升,认为孩子更需要提升专注力,从而提升成绩。我最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专注的力量。我之前喜欢边看电影边吃饭,后来发现太专注剧情,除了不知道事物的口感,不知道自己的胃什么时候饱了,后来等到察觉的时候,已经很撑了。以至于我很久不喜欢吃那个事物,不喜欢看的那部剧,吃饭的场景真的没这么享受了。
并且我有时候“三心二意”还真的挺严重,电脑,手机,pad几个电子产品各做各的事情,听书、聊天,做ppt,后果就是看似都做了,可什么都没做好,可能我还要回去再反复听,找我要的重点,我觉得这样蛮累的,所以现在会尽量专注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做好。
那如果真的是计划被紧急和重要的事情打断,也要时刻保持随时能进入心流状态,找到自己的那个“一”。
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用心品尝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照顾好自己的胃;洗脸的时候安心洗脸,清洗到每个毛孔和皮肤;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感受身体每个细胞都平静下来,安定下来.....并且专注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的名和术来困顿自己的内心,我现在偶尔当下某个时刻也会因为某件事,有情绪反射,但立刻我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和它进行调和,然后立马想通,回归平静。
每次写作的时候总觉得意犹未尽,想想人生未来日子还长,那,就慢慢说吧。
给自己和对方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