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没对象的愁脱单,有对象的愁彩礼。
彩礼是中国旧时的婚礼程序之一。
从早期的三尺花布,到“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
再到如今“三金一动”(手镯、项链、钻戒和汽车)。
房子是最起码的,这都不用说。
有些地方还有“三斤三两”“八斤八两”的习俗(指一些地方百元钞票“称斤论两”)。
不断加码的“彩礼”将很多生儿子的父母压得喘不过气来。
以至于现在哪怕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还是有很多生了儿子的父母都不敢再生。
想给儿子娶个媳妇,房子、车子、票子,一样不能少,如果再在这个基础上乘以二,光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死在了彩礼上。
我一个高中同学就是这样,去年年初谈了个女朋友,本来到了年底就准备结婚,结果就是彩礼问题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了。
我同学家住乡镇,父母早前自己花了家里几乎所有积蓄盖的三层小楼,就是为了能让好处对象,其实在当地来说不算差了。
然而女方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在市里买套两居室,市里房价早就1万以上了,老两口哪里拿得出。
一家人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只有天天到处找亲戚借钱,最终凑到勉强够了首付。
两家人正式坐下来商量婚期时,女方家里又提出“三金一动”和“三斤三两”的习俗。
当我同学听懂所谓的“一动”就是汽车、“三斤三两”就是称百元大钞时(大约15万左右),立马就坐不住了。
“你们这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
女方家里也不干了,说我同学没诚意,生女养女这么多年,这以后就是他家人了,连这点彩礼都不肯给,人家有的还要“八斤八两”,他们算是好说话的。
我同学越听越来气:“你们女儿太金贵,我们家娶不起,这婚我不结了。”
婚就这么黄了。
如今谈婚论嫁,谈的不是感情而是钱,谈判一轮接一轮,弄得跟融资上市一样。
网上还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生女儿就是招商银行,吸引投资,是收钱的。
生儿子就是建设银行,发布投资,是花钱的。
女方父母说自己生女养女20几年,花了不知道多少金钱和心血,就这样嫁到另外一个家里生儿育女伺候公婆,不要点嫁妆岂不白养了那么多年!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是天经地义。
男方没有义务来弥补女方成长的费用。
彩礼可以有,但要因人而异,我看到很多举债结婚,婚后为钱耿耿于怀,争吵不断最后离婚。
然而也有双方互相体谅理解,一切从简结婚,最后夫妻恩爱幸福美满。
婚姻是爱的升华,爱是接受对方不完美的过程,所以彩礼多少,并不能检验爱情的浓度。
婚姻需要的是信赖、忍耐、宽容,它需要两人一起面对现实、一起承担责任、一起创造幸福。
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别轻易走进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