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
15年去济南去得多,有一次,连续走了山医、山工和山师三个校园,过了把瘾。
山医、山工、山师靠的很近,出了西家进东家,基本不耽误时间。
当然,山医已不再山医,山工也不是山工了,只有山师还是山师。
去山医,主要是找找齐鲁大学的痕迹。
中国高校的历史,也是历史。
有时候,有些历史,就是一团乱麻。
都知道山东最有名、最有历史的大学是山东大学,看过很多官史、野史,里面涉及到袁世凯的官立山东大学堂(1901—1904),后来的山东高等学堂(1904—1911),山东高等学校(1911—1914,学校停办,学生转入六所专门学校,算作一个阶段),张宗昌的省立山东大学(1926年合并六所专门学校,1928年兵败停办),南京政府的国立山东大学(1928年筹备,期间短期用过国立青岛大学一名,38年停办,46年复校,49年接管),当为山大的今生前世的主脉络。
至于期间的私立青岛大学,于山大(国立青岛大学)的贡献,就是校产而已;临沂山东大学及后来的华东大学不属于正规学历教育,可算作山大历史长河汇入的革命溪流。
历史不短,战火连绵,断断续续,变来变去,28年到38年的青岛十年,应该是解放前山大较为辉煌的十年;之前,包括袁世凯的山东大学堂,感觉似乎谈不上大学。
读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很后来才知道,山东还有所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影响力不低于当年的山大。
与山大相比,齐鲁大学历史似乎更为悠久,往前延伸到1872年的登州文会馆(TengchowCollege,用我基本不通的英语看,似乎可以翻译为登州学院),属于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之后,1884年的青州广德书院;1902年开始在登州文会馆和青州广德书院的基础上筹备合办“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各取一字名曰广文学堂(ShantungProtestantUniversity),后名广文大学;1917年,多校合并,齐鲁大学在济南开学,校园面积达800亩,规模庞大,科系繁多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山东省内最大的一所高等学府;1937年抗战开始,外迁四川,1945年复校,1951年接管,1952年解体撤销。据说,从1917年正式成立到1937年外迁,齐鲁大学很是辉煌,一度名师荟萃,声誉鹊起,有“南齐北燕”之说,感觉比山大厉害不少。
齐鲁大学解体前,与当年山东大学没有多少交集,属于山东高校的长江黄河;解体后,文学院并入了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了新山东医学院,后来变成了山东医科大学,再后来与山东工业大学一起与山东大学合并,组建了新山东大学,也成了山东大学的一条支流。
山东工业大学与山大的纠葛似乎更多一些,1952年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和山东工学院各调出部分专业,组建了青岛工学院;过了不久,山大工学院又并入山东工学院,组建了新山东工学院,2000年,山工、山医、山大合并,山工、山医终于成为历史名词。
齐鲁大学,则早被埋藏在故纸堆中多年了。
不是学历史的,对历史缺乏研究。
当下,很多人喜欢有历史东西,有些中学号称有两千年的历史,有家羊肉泡馍店说锅灶的火从秦朝到现在就没灭过…..。
近年来,本应安分做学问的高校也不再安分,开始在校名和校史上下起了功夫,像拉面师傅玩面一样把本不清楚的校史拼命的拉,不断改写,向前延伸。
谣传有高校准备续齐鲁大学的衣钵,好吃得其真传。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历史,如同自传、家史甚至校史,也未必严谨。
有些历史也不能说明什么,更多时候,无非就是添点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笑料耳。
扯远了。
回到现实。
山医的校园,绿化比山工好,建筑比山工有味道,明显感觉文化底蕴深厚。
只是,到处在刨沟,埋各种山大的管子。
慢慢溜达,欣赏着齐鲁大学的痕迹,突然妄想,如果齐鲁大学继续办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