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白人导演的反映对黑人种族歧视的影片《绿皮书》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配角3项大奖,以及第76届金球奖最佳喜剧片大奖,我国内地市场也速速引进,并于3月1日登陆全国院线,收获了一大票赞赏。
我也欣然前往一睹为快,可惜,观影体验十分“不快”,从最初的无比尬尴,逐渐到相当别扭,终于变成十分难过,最后那一团和气的大结局也并未令我沉重的心情得到改善。我明明感受到的是无以言状的憋屈和悲愤,实在无法理解,这部影片为何会归到“喜剧”类别里。当然,观影过程中也确实有阵阵笑声,可我却笑不出来。
据说,美国的黑人对这部“政治正确”的影片也并不买账,认为这部“反歧视”的影片隐含着更深层次的隐性歧视。连故事中男二的原型(美国非裔音乐家)的亲属都很不高兴,认为单凭故事男一原型(白人司机)的后人的一面之词搞出来的故事其实很不友好,他们甚至否认音乐家与司机是朋友。
为何在白人眼中反歧视的“政治正确”却得不到黑人的认可?
《绿皮书》这个片名来自一本真实的实用工具书——《黑人司机绿皮书》,这是一本种美国族隔离时代的黑人旅游指南,提醒他们哪些餐厅、车库和酒店为黑人提供服务,以及哪些地方是“日落小镇”,这些地方对黑人实行宵禁。这个绿色封面的旅游指南作者正好也叫格林(Green),1936年首次出版后,一直到影片故事发生的1960年代仍然是黑人在南方出行的必备工具书。
这本书其实就是美国南方种族隔离时代的黑人求生手册。
种族歧视是一种根据种族的生理特征而予以区别对待的行为;种族主义是一种程式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种族歧视,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集体行为特征。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历史深远,在种族歧视现象中,对黑人的歧视最甚。
美国在建国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种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享受着不平等的权利。南北战争后,黑人法典和奴隶法已经被废除,黑人在美国的法律地位有一定提高,但种族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南方各州的种族“平等+隔离”法律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我承认你是自由公民,享有宪法的公民权利,但是,你们黑人不能与我们白人同吃同住同学同拉(厕所)。这种把黑人当作重度传染病人和潜在罪犯一样的歧视文化,就是《绿皮书》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不是简单的肤色歧视,而是历史、心理、利益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种族歧视文化模式”,支配着白种人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对有色少数民族实施的群体性、社会性、系统性行为。本质上是欧洲裔白人以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强行占领甚至垄断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策略。虽然,美国白人对黑人等少数民族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已在法律上被废除,但是,他们仍然通过文化歧视策略来保护和维护白人的傲慢,种族歧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影响美国社会和谐的敏感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反歧视文化运动也一直绵绵不绝,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开始,美国出现了大批反种族歧视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白人给自己的道德救赎,更重要的是直击黑人心灵,唤醒他们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号召他们起来自救。
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相助》讲述了一位北方报社的白人女记者深入南方白人家庭采访黑人女佣并发动她们起来争取自己权利的故事。这个故事以黑人女佣的自觉与觉醒为结局,并不是突出白人作为救赎者的作用。
《绿皮书》则不然。故事不仅讲述白人混混如何帮助黑人精英解脱各种困境,更重要的是突出他对黑人精英的心灵解救。在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黑人无论怎样有天分,无论如何努力,即使拿了3个博士学位,钢琴演奏达到无比高超的水准,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金碧辉煌的豪宅里,结交肯尼迪总统兄弟,置身于上流社会,但是,他遭受的歧视却无处不在,即使是肖邦作品的最好演奏家,却不被允许演奏“白人音乐”;即使一个混迹于夜总会的底层白人混混也有资格歧视他。
这个影片中的喜剧情节都是表现白人混混的无知与歧视遇上黑人精英的傲慢与偏见,这种反差撞击造成的笑料却令我欲哭无泪。当阶级偏见遇到种族歧视,我更同情被种族歧视的一方。毕竟,在当今世界,一个人所处的阶级和阶层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提升的,但是,一个人的种族却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当年的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想通过整容手术来改变自己黑人的面相,最终落得贻笑大方。
电影中表现下层阶级的没文化、行为粗鲁,我觉得都不能算是偏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反而是“三观正”的。就算你穷你有理,念错别字,写信记流水账都值得同情,难道你乱扔垃圾、不讲卫生、高声喧哗、顺手牵羊你还都有理了?尤其是,影片前一部分,他们刚刚踏上征途时,白人司机开车吃汉堡碎渣乱飞,抽烟听音乐大声说话,这一系列的“豪放”做派,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对黑人老板的歧视。相反,黑人音乐家看不惯司机的做派,根本就算不上对下层阶级的偏见和歧视,只是人之常情。雇一个司机,要求他安静地认真地开车,这不是雇主最基本的权利吗?我坐出租车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司机的话,会立刻投诉他!完全没有职业素质嘛!这种刻画,正是在宣扬司机的种族主义(他是连黑人喝过的杯子都要扔垃圾桶的),表达的意思就是,我是穷人没关系,我是白人我有理,再牛B的黑人精英我也不放眼里!
有一个片段,白人司机强行要求黑人音乐家吃炸鸡,音乐家无奈,用兰花指捏着炸鸡小口咬了一下,然后就爱上了这一口,两人就成了朋友。这种无厘头情节,完全是白人意淫出来的种族和解桥段,我不懂笑点在哪里?音乐家一次又一次遭遇困难和窘境,而白人司机一次次出手相救,把白人司机置于黑人拯救者的位置上,再一次表达了最次的白人也比最好的黑人强大这个观点。所以,这部影片确实表达了一种隐性歧视。
隐性歧视指行动人并未意识到的,但却受其影响的对其他群体的歧视性态度或者刻板印象。例如,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吃炸鸡”的情节,表面看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表达了白人对黑人音乐家的热情——我们为你准备了你最喜欢的食物(炸鸡)啊!但是,在美国种族歧视的语义中,黑人吃炸鸡就是一种歧视性的刻板印象,如同中国人的眯缝眼。
这部影片最让人不舒服的就是,明明是一部可以将黑人音乐家做主角的片子描写他传奇的一生,非要将他设为配角,以他的痛苦来展现白人司机的成长——从种族主义者转变为种族和解者、种族救赎者。当然,在电影中,表面看,这种帮助是双向的,音乐家也教司机写信,教他如何表达爱,最后,司机也会写信了。但是,相对于音乐家的成长而言——放下包袱打开心灵接纳自我融入族群,司机获得的帮助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的。
我将自己自动代入音乐家的角色,所以,一直被屈辱感无力感包围,那些感受到了喜剧笑点的观众或许是将自己代入了白人司机的角色。影片描写的音乐家出场时那种端着架子,夸张到发麻的精英派头,与其说是想对底层白人造成居高临下的阶级压迫,毋宁说是一种自卫,必须在种族主义的白人面前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才能避免自己被歧视(其实还是被嘲笑了)。
黑人音乐家的内心孤独来自于身份与种族的矛盾,一个上流社会的精英,必须完全与黑人世界相分离,不听黑人音乐,不吃黑人食品,不与黑人往来,以此表示“我是精英不是黑人”的扭曲心理。就算是奥巴马总统也难以完全摆脱这种心理。2008年,美国终于产生了第一位非白人总统,而且是非裔总统,对于黑人和其他有色种族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他本人一直宣称他不是黑人的总统,而是全体美国人的总统。在奥巴马的政治生涯中,并无直接证据说明他就是美国有色人种和黑人群体心目中的那个拯救者。
同样以跨种族友谊为主题的电影《触不可及》和《遗愿清单》,因为回避了种族歧视的硬核,并将白人设定为富翁,黑人设定为底层人民,使得故事更温馨自然。看来,阶级和种族的反差才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