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层面上,大众化即意味着庸俗化与肤浅化,而这恰恰和知识的内涵本质是相互矛盾的,喧嚣火热的知识付费话题正处于微妙境地之中的原因正是如此:以解决知识需求难题为出发点的知识付费,实际上恰恰是在抹杀消解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知识共享付费平台或产品的根基并非是用户对知识及学习的需求,而更多地植根于用户对内容的兴趣。知识付费的产品形式或者是基于问答机制,或者是基于授业课程的规划,然而无论是何种模式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内容尽可能多地触达到目标用户,并尽可能高地增加付费用户转化率?
要达到这一目的,不可避免地就要面向大众,而面向大众则意味着内容本身的大众化。显然,如果真得对商业知识感兴趣,并不是自欺欺人地去看些所谓的谈资和内幕,而是去读《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和研报财报。而真得想了解经济学的用户,最好的入门方法之一当然不是去订阅某经济学家的频道,而是读张五常的书或弗里德曼的书。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包括得到、知乎 Live 以及从分答衍生出的小讲和所谓的某播的知识付费并没有多大关系。
现在,知识付费依然只是一种建立在对答题者和授业者的消费下的拥趸经济模式。隐藏在知识付费供需双方背后的危险陷阱是,一方为了满足另一方的需求只能提供最简单的答案乃至最趋时的内容,另一方也自然而然地对此甘之如饴,满足于接受一个浅显没有论证与验证的回答,并将其置于定于一尊的地位。
看看各个知识付费平台上最受欢迎的频道项目,我们就会发现,最受大众欢迎的是针对热点问题的回答,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精神自慰譬如人际关系、大健康、亲子等授课,是大而无当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价值的理财和常识入门。
这样的消费和知识、学习没有关系,这样的消费和迷恋 TFBOYS、Justin Bieber 等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差别,它们都只是一种建立在崇拜偶像情结上的盲从与滥情而已,唯一的不同只是,前者可以志得意满地在知识的大纛下进行非理性的消费并以此炫耀。
大部分网络课程的时间和完成率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如果以学习为初衷的用户都无法保证完成学习规划的话,那些根本没有明确知识习得计划的用户又怎么可能仅仅通过付费就实现获得知识的目的呢?
在各个知识付费平台上,知识和学习实际上早已经让位于单纯的内容产出,答案和授课更多地是以输出内容为目的,而这些并没有跳出如如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的窠臼,反而借助互联网的神力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海量受众群体。但是如果这种模式仅仅依靠用户数量基数来反推内容产出的话,那么它和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乃至微博等拥有更多用户内容的平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它们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我们仔细考察知识付费的模式,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如果是内容产出机制而言,由分答和知乎实验摸索而流行的单纯问答机制,并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所以,知识付费实际上只不过是以付费墙(Paywall)为关键内容的输出幌子而已。
换言之,和知乎这样的平台相比,得到、分答等仅仅是通过价格歧视的市场经济手段将付费意愿在阈值以上的用户筛选了出来,并通过关注力、影响力等手段予以变现而已,在内容生产机制和商业模式上,实际都没有任何新鲜的地方。
一:授课模式的持续性更加让人生疑,首先,用户对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其次,学习的自主性和持续性也都存在极大的缺陷,这使得基于授课模式的知识付费就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发现。
二:再从内容产出形式的角度来看,各个知识付费平台往往在预设的碎片化、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自身特性等前提下开始鼓吹音频内容输出。而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一个基于音频形式的内容/社交产品获得成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时间、交互体验、内容密度等诸多限制因素实际上让音频形式下的内容产出往往成为一种用户新鲜和娱乐心态刺激下的非理性应用。
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知识付费平台现在已经推出基于视频模式的产出形式。这样的产品或者会以多人为场景、以弹幕和聊天室为交互手段,或者会以短视频形式为载体推出授课教程及问答。毫无疑问地,这样的产品形式,又将直接落入诸如斗鱼等直播平台、在商业上还远远谈不上成功的 Papi 视频等的既有模式。
三:从内容产出和商业机制上而言,我们并不认为现在的知识付费探索出来一条独创有新意并且具备持续性的模式,我们看到,现在的所谓知识付费,只不过是一个将传统的内容生成机制刻意划分出存在着需求双方的伪概念产品。
当然,它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在于:人们根本就没有抱着真正去学习获得知识的目的去使用它。
那么,问题来了,当被市场和资本强行输入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神话破产的时候,当知识付费的热潮渐渐褪去回归到兴趣式消费和内容产出为本质的时候,这些今时今日喧嚣盛行的知识付费平台那时候又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