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要走过多少黑夜,才能看见一次黎明;我们要路过多少人,才能遇见一个彼此愿意互相挽留的人?……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走下去。
不能回头看。只要一回头,就会发现周遭的世界正在融化。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NO.1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目标像蝴蝶,追它的时候总是很辛苦,但如若你种下很多花,蝴蝶便会自己飞过来。
(此处假装有花~🦋)
之于人际交往,罗曼•罗兰说过:“交朋友不是让我们用眼睛去挑选那十全十美的,而是让我们用心去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
而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中则有这样的见解:“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在两点之间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
☻
之于生活事业,我们之所以陷入困局,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习惯向外寻找答案。向内返求,才能发现源自内在的真正力量。
就像作家李娜曾说:“只有理顺了自己的人生,不再自我消耗和纠结,内心真正抵达了平和与安静,才能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专业上。内心简单又坚定的人,才有能量追求事业上的浩瀚。”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才能实现心灵自由和关系的自在和谐。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健身,无论是兴趣还是责任,去做一切有价值的事情吧。
但请记得,改变需要时间,急于求成只会徒增焦虑。也不必担心赶不上别人,只要有所成长,那些付出便不算浪费。
NO.2 “曾虑多情损梵行,又恐入山别倾城”
在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一些过分热情的人,或者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不断“发光发热”的“小宇宙”?
特别是那些刚到一个新环境的人中,总会有人急着建立人际关系,所以就对人表现得十分主动,无话不说,没话找话。他们过分热情的样子,是否曾给你带来一种侵略感和不适感?
ྀི
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陌生人之间一般会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否则会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
说到人际关系中的“空间侵犯”,也许大家会联想到另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名词,那就是“刺猬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我们了解到这一法则,就应该明白,无论何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需要时间的催化,过度热情就像用热水浇花,急于求成,最后可能毁了一切。
李嘉诚也曾告诫年轻人说:“在你还没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应该多花点时间、提高专业技能,多见见你的客户。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NO.3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刘若英在她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一书中,描述了自己与丈夫钟石的相处模式:“一起回家,一个往左,一个往右;卧室、书房独立,只共用厨房和餐厅。”她说:相处就像是把两个独处放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像黏土,可以形塑成两个人以外的第三种样貌;分开的时候像磁铁,彼此相吸却又各自独立。
高晓松也说过:“好的感情,就是让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纯良、诚恳、磊磊落落。”好的关系,一定是不必勉强,无需伪装的,彼此可以坦然地做自己。
☪︎⍤⃝
成年人的世界里,凡是需要费心维持的关系,都撑不了太久。好的感情羁绊,不是彼此消耗,而是彼此成就。再深的情谊,也经不起无止尽的消耗。
所以我们说,成年人相处要的就是舒适感,那些不舒服的关系,尽早言明,划清界限。及时止损,才是成年人该有的自觉和担当。
刘若英如是说:“相处不累,才能久处不厌。”
当我们成长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或许我们就会觉得,成年人的世界里,爱不爱是其次,相处不累才是最重要的。
Good Night~
晚安呦(´-ω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