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按易中天的话来说就是“可爱的奸雄”,但我觉得,这个概括不是很好,我认为曹操一点也不可爱,虽然挺奸诈,但是他其实也很正直,而且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了。感觉还是用《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评论他的话里面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形容他最合适。
《三国志•武帝纪》就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这是他小时候的样子。
在裴松之的注《曹瞒传》中也提到:曹操小时候就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把他的事告诉他的父亲曹嵩,曹操于是有点心里发毛。后来,他想了个主意。有一天他遇到他的叔父,他便装作中风的样子,歪着嘴斜着眼,叔父见他这副模样,便连忙告诉曹嵩。曹嵩知道以后,连忙把曹操叫来,问他是怎么回事,情况怎么样,曹操说其实他并没有中风,只是因为“失爱于叔父”。以后,他的叔父再有事情告诉曹嵩,曹嵩就都不理会了。就这样,曹操的计谋得逞了,他便“益得肆意矣”。看来,曹操从小就很奸诈。
他长大后,去做了官,但是他的性格又是说做就做、心狠手辣的,在朝廷里得罪了许多官员,官职有时升有时降,上上下下起伏不定,后来又因为被家属牵连,免了官。
后来,他又进了朝廷做了议郎。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常上书给皇帝,说一些别人做得不对的、朝廷里做得不对的事情,想让朝廷和国家变得更好一些,但是都没有被皇帝采纳。一次又一次,说到后来,见没有一点用处,也不说了。
就是看到这里,感觉自己对他的想法转变了一点,以前总觉得他是个有点负面的角色,可是现在才发现,他其实挺正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是特别好,总是不采纳他的想法。
没过多久,发生了黄巾起义,曹操被令为骑都尉,要去打颍川。可后来又觉得那些长吏实在是太贪污,便称病回了乡里,隐居了一段时间。那时他便春夏读书,秋冬狩猎,以自娱乐。
自己感觉挺佩服他的,因为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会忍着,尽管自己多么讨厌那些人、多么想离开朝廷,但是可能还是会压着、压着……
然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想把厉害的人都聚集起来,偷偷地商量废掉当时的皇帝汉灵帝,立合肥候为王。他们想让曹操也加入他们,但是曹操拒绝了。不久,王芬等人便失败了。现在对曹操的好感又增加了一点……
后来,曹操便开始了他的“打仗生涯”,一下到这一下到那,在这期间发生了董卓之乱,又打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都是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官渡之战是和袁绍打,这一仗打得可是挺不容易的,但他击败了袁绍。后来,他又破了三郡乌丸,又因赤壁之战的失败而北还……
觉得曹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感觉他给我的印象就只是打仗、争地盘……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他当上了魏王,封曹丕为太子。又到建安二十五年,他因病去世在洛阳。而其实在这四年之间,他还在打仗、争地盘,夺不到这一块地,就去夺那一块地。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怎么过的……但是,他好像也只能这样。
在《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有一段评论曹操的话,说他“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我觉得这评论挺好的,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而他却并没有卷入到这场混乱之中。非同寻常的人啊!
以前,我只知道曹操是个皇帝,也只知道他天天打仗。而现在我觉得,他在我的脑海里丰富了许多。易中天说曹操这个人很复杂,我也觉得他的确不简单,在那个时代能出来这样的人,我觉得已经非常厉害了。他并不迷糊,不会天天四处游荡、无所事事,而且也挺有才华,还做成了皇帝。他也很正直,看不惯别人得贪图小利,自己也不会那样做。我也觉得他的性格非常直率,自己认为这做得不对,就直说,要是别人不听,那就走人。但他非常得心狠手辣,有人要是不听他的那也就别想活了。而且他还很奸诈。但是我总是在想,要是他没有这些奸诈和心狠手辣,那他是不是就不能在这个时代的世界上继续“生存”了?也不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了?这不也正是他的用人之道吗?看来,他真的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个评价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