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孩子若没有足够的注意力,会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的,对任何事若能专心、投入的学习,不仅学习品质佳,相对地,学习成果也会高人一等。由此可见注意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丨关于注意力,我们首先要知道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定的人或物,它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5-7岁的的孩子,聚精会神地注意单一事物的时间大约只有15分钟;而7-10岁的孩子可以持续20分钟;到了10-12岁,就可以持续25分钟。
3岁左右儿童的注意力
3岁前孩子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2岁后,有意注意发展起来,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3岁多孩子一般只能专注几分钟,所以幼儿园小班上课时间是十几分钟,开始时抓紧利用孩子几分钟的有意注意,以后就要调动孩子无意注意来完成上课内容了。
4~6岁儿童的注意力
4-6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一种探究心理,有探察一切的愿望,喜欢东看看、西摸摸,只要是新鲜的东西,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由于言语的发展,开始能做到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成人的要求,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这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5分钟。
因此,学前幼儿应该以无意注意为主导。
到了幼儿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较长一段时间去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听讲故事。由于学前幼儿仍以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例如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突然窗外传来一群孩子的欢笑声,他们的注意就会立即转向窗外。
上学后,则应培养有意注意发展发展。
有意注意的形成是孩子入学准备应有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孩子在幼儿园通过活动所提出的一定目的,如组织参与游戏,尤其是参与一些比赛性的作业或劳动,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任务,他们就会不断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培养有意注意的几点建议
❖必须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这是因为有意注意要求幼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使注意服从于一定的活动目的和任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有意注意的产生与维持。对幼儿所作的有关注意力的观察实验证明:幼儿对活动的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维持。
例如,在要求幼儿背诵一首诗时,告诉他这是要在“六一” 儿童节庆祝会上朗诵的,幼儿背诵这首诗的注意力就要比平时学习背诵诗歌专心、认真得多;在要求幼儿画贺年片时,告诉他这是准备送给爸爸或者妈妈的,同样,幼也会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细心与专注,而且画了一张还要再画一张。很显然,明确幼儿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了解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
这一点应该贯彻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在每天早晨入园时,应当要求小朋友注意观察活动室、绒板画的布置,以及室内养植的小蝌蚪、白菜根有什么变化。上课时,应当要求小朋友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上:“注意听,这个故事里都讲了什么。”“用心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哪儿起笔、画到哪儿为止。”等等。如果能经常这样反复地要求,天长日久,就能使得幼儿逐渐形成一种专心做事情的意识与习惯,自觉调节、控制自己的注意方向的能力,也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与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幼儿的有意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常常能帮助幼儿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例如,在带幼儿参观百货商店时,一进门,琳琅满目的商品立即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这时幼儿的注意是无意的、不自觉的,老师可以及时响亮地带头问:售货员叔叔、阿姨好!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随着向售货员叔叔、阿姨问好而转到了售货员身上。接着老师可以再具体地围绕售货员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售货员叔叔、阿姨怎样卖东西给客人的呢?顾客走时,售货员叔叔、阿姨说了什么?
这就引导幼儿进一步有目的地去注意看、注意听,注意力牢牢地集中、稳定在售货员及其活动上。
❖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
老师和家长肯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让幼儿单纯坐着听老师的讲课,他们保持专注的时间就较短;如果让他们边听边动手学着做一做,则注意保持的时间就相对较长。
这是因为让幼儿边听边动手做的作法既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也能促使幼儿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在内心产生为完成活动任务而专心听讲的强烈愿望。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有动手活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