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起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会阅读,第一次认真的将读书作为每日打卡任务,这本书必须有姓名。原本计划写《神奇手账》的总结,昨天晚上又听了一遍道长推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想起自己的阅读启蒙。我想,就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克服低自尊需要回想小时候的情形,从源头找出自卑原因。那么,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回到过去,看看自己的阅读养成之路,珍视现在阅读的时光。
我的读书习惯大概是父亲启蒙的,父亲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出门打工了,每年回来一次,每次硕大的包里总会有几本本书,有时是故事会,有时是小说或则历史传记。偶尔会翻翻,只有故事会能看懂一些。很能想象小时候温饱都成问题,能去读书都比较幸运,购买儿童读物是不可能的。也没想觉得书还是可以买的。
稍大一点可以自由的购买学习课程相关的参考书,到高中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当时对古希腊神话十分感兴趣,向老师报名买了几本。印象比较深的是海伦的故事和特洛伊战争。但是人名实在是太长了,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兴趣,看了几个故事就闲置了。再就是高中有自己的生活费,可以自由购买意林、读者之类的杂志,那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周日杂志室里每周更新新书,同学约着一起去买书,然后交换着看。处于情感懵懂期,那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短篇的言情小说,简直是枯燥的高中生活中一抹彩虹。还有就是找同学借《平凡的世界》《人生》来看,能读的书特别少,高中也没有多少时间。
后来手机兴起了,NOKIA风靡一时,在两英寸的手机上看小说成为时尚。不过,我不太爱看很长的小说。短一点的言情小说还可以,太长了觉得很浪费时间,还特别的累。所以不是很喜欢在手机上看书,没办法像室友一样在老师查完房躲在被子里看小说。
到了大学,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书籍可以读,但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先找四大名著看,看过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实在是看过太多的电视版,实在提不起兴趣;再就是看了张爱玲、周国平,还有《荆棘鸟》《飘》之类的外国著作。看四大名著纯粹是为了装学问,表明自己读过;看张爱玲、《荆棘鸟》才是自己喜欢的。以前喜欢看别人推荐的书单,但是自己基本读不下来,有些书太深奥。
现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来读,逐渐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不论有什么样的阅读启蒙,重要是当下知道自己该读什么。由浅入深,先读工具类书,再读稍微难一点的。
PS:到图书馆借书,感觉还不错,就是把这个月要读的书背回来稍微有点重。可是忘了借《如何阅读一本书》,还好kindle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