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余光中的〈乡愁〉》|你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初中时读《乡愁》,只觉得它朗朗上口,简单易记,但对其中的内涵和情感,感悟不深,果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乡愁》,内在的感情几乎要喷涌而出,然而台下的听众们丝毫感受不了讲话者的心情。未曾经历过,自然不能悟透乡愁的滋味,莫说学生,我自己也只是凭着自己已有的人生经历,去品属于自己的“乡愁”。

        小时候的乡愁,是什么呢?小时候的乡愁,是与家人的分离。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外出打工,我,光荣成为一只小小的留守儿童。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在还是小灵通的年代,月亮是我唯一的夜朋友。所有的心事都会告诉月亮,关于学习,关于思念......

        再长大一点,父母带我一起走南闯北,我和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成了流动儿童。我到了陌生的地方求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回荡着《踏浪》的旋律,动听的音乐并不能吸引我留恋这里。我在每一个早起的晨,想着外婆给我们一群小朋友们热的粥,想着外公辛勤饲养的几头猪,还有那个看猪吃食的自己......

        后来,我回来了,父母和我一起回来的。从这以后,他们就一直在我身边养我长大。可是,我要上高中了,开始了三年的住校生活;上大学后,离家更远,意味着:这四年,校园是我另一个家。每一次晚上上课结束或者图书馆自习结束,我总会慢慢地走在路上,体会片刻的愉悦。偶尔静静地看着影子,说上一句,谢谢你一直在身边;偶尔抬头望一望对岸的灯火,时而微弱,时而明亮,像极了父母为我点亮的夜灯。每每想到此,会故意加快一点脚步。感情这东西容易上头,关于思念,三分钟就够了,剩下的时间留给实现人生价值的自己。

        如今,工作在家乡,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常回家,乡愁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前天天在家,只觉得父母之间吵吵闹闹,惹人烦厌,想着离家远一点,自己会生活得更自在。今天趁着把学校发的中秋礼送回家的机会,好好看了看自己的家。还是和往常一样,只是我回来的时间尚早,爸妈还在外头忙工作。像往常一样,热好饭,喂养家鸡。太安静了,安静到回忆起很多不愿意想起的东西。记得走的时候,爸爸已经断药了,如今回家一看,爸爸又添了新药,摆满了小床。我,什么时候有能力,只是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活着!

      我走了,怕自己泪流。

      下一次,我会成长更多一点,你们不要......老那么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