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服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自己穿着舒适便好,自己喜欢才最重要。
这是对的。比起取悦他人,取悦自己其实更重要。
那些有事没事一逮空就对他人的着装评头品足的人,真的很没素质,很没涵养,很无聊。
在现实生活中,我想很多人的着装曾被别人指指点点过。
好像他们才是时尚界的达人,他们才最懂穿搭指南。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偏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欣赏。
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每一个不同的自己才如此多元,也才如此美好。
但有时,我们在追求舒适的时候,是否也能将美兼具?
记得我在刚出校园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着装经常受到同事邻里的抨击。
他们中间有人觉得我穿得太稚嫩,有人觉得我穿得好浮夸,有人觉得我实在太不懂搭配,不伦不类,有人觉得我一点也不女人,连一双高跟鞋都没有。
听到这些我挺烦的,但我没有勇气反击。
直到有一天,我的老板对我说,我那双酒红色的粗跟高跟穿着太显老了,难看!
这才彻底把我激怒,我恶狠狠地冲她吼到:你以为你穿得就蛮洋气了?
她没有说话。
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审美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都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漫长,有的短暂。
昨天参加了一场婚礼,遇到了很多朋友的朋友,男女都有。
比较看来,男人普遍风格一致,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部分。
但女人们的着装,就更清晰多元了。就拿裙子这款单品来说,从颜色到长度,从花纹到配饰,都有很多的不一样。
放眼望去,每一个穿裙子的女人,脚下都踩着一双高跟鞋。
而我呢,还是那个将T恤扎进九分裤里,用松糕底鞋代替平底鞋的女人。
我这样穿着确实很舒适,红T恤加黑裤子加黑松糕鞋的搭配不至于被说成是不伦不类,但却也是普普通通,不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我们活着的意义确实不在于在意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但有时候,我们在初次见面时,往往就是从着装开始来判定一个人的。有些机会,从一开始就有或者无。
在我20岁的时候,我不化妆顶着素颜可以随意的去往任何地方,可是当我26岁的时候,我觉得出门至少得打个口红,这样令能自己更自信。
在我20岁的时候,我的鞋子只有球鞋,每一个颜色的球鞋都有一双。
还记得有一年我疯狂的迷恋职业装,特地买了一件小西服,搭配了一条大红的裤子,再加一双细高跟。
尽管那时我没有明白以我的身材穿成那样一点也不美,可是那时就是像着了魔一样觉得那样穿着超级好看。
直到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我的鞋子中没有一双高跟鞋,有的只是5-6cm的松糕底鞋。
比起以前的审美,在几年时光的摸索中,确实改变了很多。可是我却不再愿意买哪怕一双高跟鞋。
我更多的在追求舒适,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这是对的,谁都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成长。
可我也似乎是在逃避,也许是没有勇气挑战和驾驭一双高跟鞋。
一个人的脚上穿着高跟鞋和平底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哪怕松糕鞋也显高,但始终少了高跟鞋给人的美感和气质。
参加完昨天的婚礼后,回到家里,看着镜中并不苗条的自己,决定给自己买一双高跟鞋,一双令自己走路不会太累的高跟鞋。
不久前看过专栏作家连岳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想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看你出多少价。
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是没有错的。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几乎活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
桥底下的乞丐活得很随意,可他付出的代价你是否承载得起?
换言之穿衣服也是一个道理。
我们是应该穿自己喜欢的、舒适的、随意的衣服。但那不适用于任何一个场合。
在一些庄重的、有氛围的场合里,我们也应该束缚自己,学会取悦他人。
有人说当一个女人穿衣服时,只会挑令自己舒服的,证明她老了。
这个“老”,有时候与年龄无关,而是心“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