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一段赵丽颖为Dior宣传说英语的视频被群嘲。一时间在微博闹得风风雨雨,甚至有营销号搬出了原生家庭和赵丽颖土等说法。
我看了一下视频,赵丽颖英语水平确实不咋地。从我所在的外语院校里,随便拉一个出来,水平可能都可以比她好。
但是这有问题吗?
且不说,对于演员,英语水平是否有硬性要求。
即使对一个外语生来说,口音也不是衡量外语水平、乃至口语水平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口音不等于口语。
我大学专业是俄语。在我们系里,有一个同学因为口腔发育问题,无论他说普通话、还是俄语,都有一种浓厚、奇怪的口音,这种口音不是中国口音,也不是地方口音,而是实实在在的“他自己”的口音。但这并不妨碍他俄语学得很溜,还拿了交换生名额,最后去了俄罗斯留学。
我个人出身农村,英语口音也不好听。这一度让我感到很自卑。在外语院校里,我发现,即使是城市里的孩子,英语口音也未必有多完美。而英语口音真正好的人,几乎都出身于富裕阶层,从小就经常出国玩或居住。
所以说,外语教育本身就是精英教育,英语口音是上层阶级的身份标志,是需要烧钱的。别说农村人没资格享受,就算是城里人,又有多少人能年年带孩子出国的?
大家都是屌丝,就别互相伤害了吧。
2/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但在我看来,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失败的,大家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英语,口语水平却还是渣得一塌涂地。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纠错”上。用做题、讲题、改错来学习语言。我记得高考英语有一道很经典的题,就是选择使用“the”还是“a”。你想想,把区分“the”和“a”的时间用在记句式上,我们能学多少有用的表达了?更别提,还有许多其它的同义词,连外国人自己都区分不清楚。
我们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要么就是在找“哪里错”,要么就是在去往“为什么错了”的路上,以至于学生把重点放在了“纠错”上。
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的语言水平,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思维。
不信你随便找个中国人和他讲口语。你就发现,你们才讲了几句,对话很快就会岔道——“哎,你这个词用错了”、“你这个表达不规范呐”。然后你们的对话就草草结束了。
这就是什么我喜欢找老外聊天的原因。因为他们从不会去纠结你哪个发音不准、哪个词用得不准确,更不会管你“the”和“a”是不是用错了,而是用心听你的内容。我记得最愉快的一次聊天是和一美国人聊政治,那时正值美国选举,我们讨论了特朗普和希拉里。他支持特朗普,相信床破一定会当选。
那时我操着高中水平的英语,连Trump都读不标准,但这妨碍我们愉快的交流了吗?
3/
英语口音也有非洲口音、印度口音、澳大利亚口音。即使是标准的美音或是英音里,也包含着自己的地方口音。当印度人自信地讲着印度口音的英语时,我们中国人呢?
有人说,赵丽颖是明星,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所以就要讲一口“发音标准的英语”。那黑人说的黑人式的英语更能代表自己的形象,还是说着“标准的美音”更能代表自己的形象呢?同理,如果赵丽颖说着“一口标准口音的英语”,别人会把她往中国人的形象上想吗?
更何况,Dior作为法国的品牌,拍的是公益广告片,传递的是“爱”的观念。整个广告团队都说没问题,反而因为中国人嘲笑中国人,而下架了广告。
将黑人或其它族裔的英语视为劣等英语是一种基于种族歧视的社会观,你知道吗?
这就叫“爱”?
你爱的恐怕不是中国人吧。
不得不承认,即使洋炮轰开国门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许多人实际上还是跪着的。在西方文化主导下,许多人潜意识里,想着的还是怎么迎合、讨好外国人。这种自卑感已经随着子弹深入了骨髓,到达了灵魂的底部。
如果说是消费Dior、说着一口“标准口音”的权贵精英批评赵丽颖的话,还情有可原。那些连普通话都讲不标准的人,也跟着嘲笑赵丽颖——
那就是在默认精英就必须会说一口“标准口音”的英语,也就是在默认自己屌丝的身份。
一群屌丝想要把出身平民、逆袭成功的同类拉下水。
这才是最魔幻现实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