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横流,出现了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事件频发。如:美国总统大选事件,刘学州事件…
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选择post-truth为关键词。“post”表示为超越,也就是“真相”不再那么重要,意为“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这也反映了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
这个时代下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去听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如果出现立场相悖的,则会选择无视。这也导致真相变得不那么重要。同时出现了“娱乐至死”这一词。《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这段话正好契合了《后真相时代》作者的观点,
后真相时代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是什么造成这一状况?
是网络。自媒体时代,我们获取信息途径越来越广泛。主流媒体提供的事实越发不被人们信任,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信息接手者,也可以是信息发出者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来源。人们畅所欲言,信息大爆炸,大量的信息成倍出现,受众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
《经济学人》杂志几乎将“社交媒体时代”等同于“后真相时代”。而社交媒体的用户是圈层化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立场、态度、见解和共同的情感形成一圈圈的群体。当观点一致的人聚在一起时,就会强化已有的观点,过滤掉不同的观点。最后造成“回音室效应”。这种极端化的群体意见完全无视事件的真相,只依靠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形成极端的观点。
例如,在2017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辱母案”中,网民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并且也不愿意去了解真相,而是急于将自己归类为与受害者相似的弱势群体,认为事件受害者所受到的伤害是强权势力对自己的伤害,所以网民几乎不假思索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来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这样的舆论所表达的不是对真相的追求,而是对自身焦虑和不满情绪的宣泄。
同时也出现了自媒体身处市场经济、商业竞争下,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出于吸引受众眼球的需要。使得信息发布者更少的追求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转而追求话题的热度和争议性。反而忽略事情真实性,标题党、蹭热度风行,很多媒介不顾道德约束,制作虚假信息博取观众的眼球,甚至出现硬新闻软包装。
这些都导致信息可信度低、虚假信息遍布。
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获得理性认知?
首先从我们自身,受众要理性阅读,增强辨识和批判能力。消除媒介即真相的固有认知;面对碎片化信息应该理性分析、慎重对待。并且寻求多方信息源,而不只是满足接受一方提供的消息,对不确定的消息保持怀疑的态度,并且做到不传播。
其次,新闻媒体要坚守专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特别是主流媒体更要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将社会意见引入到同一个方向上。
最后监管部门要增强新闻核实查验机制,提高假新闻成本。
我想说,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所得到的一个大致的交集,应该就是一个相对的真相。我们纵然无法看到一个纯粹的真相,但是去伪存真、剔除谬误后,我们离真相恐怕不会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