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为了能让自己知识形成一套系统化的体系,面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模型,然后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这套模型。当然,前提是你要具备对知识系统化的基础理解能力,就像称呼宋钟基为老公一样,嘴上喊喊,晚上想想就行。真把这事当作人生追求的话,先摸摸自己荷包袋,看去韩国的机票钱够不够。
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有点像我们学自行车的过程一样,先学如何骑上去,骑上去之后学着保持身体的平衡,之后慢慢让自行车动起来,接下来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控制自行车的车速,初学时,每个动作在我们脑海是呈现串联状态,往往容易记了这个动作的要点,忘记那个动作的要点。当我们能把每个动作要点进行整合,使其并联之后,建立骑自行的一套动作要点模型,反复实践,这时候自行车就会骑的越来越熟练,当然会骑自行车并不能让我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如果能学会像够构建骑自行体系去构建一套别的技能或知识的思维体系,只是想一想,就让人有点小激动的。
正因为知识系统化的体系对一个人走上人生巅峰及其的重要,所以个人知识系统化的体系值得我们每个人不断推敲以及通过实践对这个体系的反复修正。才能避免在走上人生巅峰的过程中,一失足而摔傻,等治好以是夕阳落。
在之后的读书笔记系列,我会按照篇章概括、个人阅读总结两个大的部分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文章或者相关情况进行修改,防止出现掉坑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篇章概括
篇章概括主要是用语言描述出篇章中各章段的关键句,然后用这些组织在一起的关键句概括出本篇章的主要思想,并根据书的种类说明作者想要说明或解决的问题。即思想概括和“问题”说明两部分组成。
思想概括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阅读的层次」中作者主要讲述了:信息和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是看过之后“爽”一下,一个是能提高我们的实践理解能力的。就像当不同的人看到“拍床戏上瘾无力自拔 10大女星玩转终极诱惑”这样的标题时,有的人可能是点进去,“爽”一下就走了,有的人可能点都不点,有的人可能就会思考关于文章标题写作的一些套路。你是属于哪一种了?
在这篇中,作者讲述了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不同的阅读层次,不同的阅读层次对文字的最终在大脑中输出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是单纯的追求“爽”一下的话,这需要我们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即阅读时多思考,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书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之后把学到的关于答案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就像我们追求妹子或帅哥一样,当我们带着“怎样才能要到她或他的号码?怎样才能约她或他出来?怎样········”等问题时,我们总能从类似书本的地方找到相应的答案,之后运用到实践中去。难道不是吗?
在四个不同层次阅读中,不同层次的阅读所对应的方法和目的是不同的,在基础阅读中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句子在说什么就好了,就像我们看到“我喜欢你”这句话时,只要清楚他喜欢她这个事实就好了,至于他为什么喜欢她,在喜欢她之前喜欢过多少人这类问题,就不必知道了。在检视阅读中,我们需要明白作者在整本书中主要谈论的主题是什么?各部分在讲什么,怎么讲的?这时就需要弄明白他为什么喜欢她?她在喜欢她之前经历了什么等问题。检视阅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略读”即读目录、序言、结尾结论及重点章节,其他部分随便翻翻就好了。另一种是“粗读”,即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在此时不要停下来,先去了解文章大意以及知道自己所关心的重点在哪些章节。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检视阅读的阅读方式。不然就像穿了一件尺码不合的衣服一言,穿着不一定舒服,看着也会很别扭的。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在本篇没有作讲述,在后续的读书笔记中,我会进行下回个人分解。此处注意,分解不是解剖也不是说相声,是一个阅读者的思想总结。
问题说明
本书属于实用性说理文章,需要你通过行动才能检验其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就如给了你一堆约妹秘籍和妹子的号码,也需要你自己动手去约,看看到底秘籍适不适合自己,有没有妹子适合自己,否则就只能左手跟右手玩了。在本篇中,作者通过对四种阅读层次中的两种介绍以及主动阅读的相关好处的说明,勾起人的欲望,不排除部分人X欲底下,已经自我放弃治疗,彻底没救。而希望大部分读者能掌握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做一个会提问的阅读者,同时也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的详细介绍卖了一个关子。
个人阅读总结
个人阅读总结中会说明对这篇或这章所阐述的思想或知识中,理解了哪些,哪些还没掌握。以及哪些地方会与这些思想或知识产生联系、我可以怎么来运用这些思想或知识。即知识的掌握程度、建立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用法三个方面。
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篇中,作者通过对“主动阅读”这一概念的讲解,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掌握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即正确提问方法)来阅读。多思考提问总是好的,不然在中世纪一个苹果可能直接把牛顿砸晕过去了,就没牛顿定律什么事了。
带着问题阅读的思想可以理解为:不同种类的书或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如果是散文或者诗歌那也许意境最重要;如果是短篇小说那也许创意最重要;如果是报告文学那也许真相最重要;如果是剧本那也许结构最重要;如是虚构类作品也许故事情节最重要。在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或文章时,除开你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爽”一下,那么我们应该就其侧重点部分进行提问思考。如阅读剧本时侧重点在结构,那么问题可能是:这个剧本主要讲什么,结构上是如何支持主题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关于侧重点的提问思考,有时间可能我影响到我们一生,如当我们遇到中意的对象时,侧重点在于弄清楚他或她有对象没?而不是想办法直接上去约,否则很可能被当作第三者处理,轻者痛骂一顿,重着暴打一顿,可见古语所说的“三思而后行”不是随便说说的。
在这一篇中,就算我们知道了作者要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也知道不同的书籍所带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在我们实际阅读时,往往还会存在着一个问题,当我们事先确定好阅读时所要提的问题之后,往往在我们阅读时,我们的思维很可能会沉浸在文字中去,而忘记了我们事先确定的问题,这时候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在进行第一层次的基础阅读:明白每个句子在说什么。就像给你看的美女或者帅哥太多,你不知道选哪个了,其实往往这时是你想多了,一个都跟你没关系,这时候书本和文章所表达出的知识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拿起笔以及不断在自己的脑海里提醒自己,我此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来解决的?
建立知识的联系
在“针对不同种类的书,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进行阅读学习”的这个思维中,不仅包含着要有提问题的意识,还包含着要提正确问题的意识。那么这两个意识是与我们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中的那些现象或行为相联系的了?
记得以前读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考试注意事项会说这一段话,“拿到试卷之后,先从头到尾检查一遍试卷,大概熟悉一下题目,看那些自己会做,那些不会做,合理安排自己的考试时间”,现在想想当初老师的这句话,不是对这一思想的诠释吗?回答了:如何在考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不同题目的答题时间,以取得一个好的考试结果,除了平时的积累外,可能考前提问这一环节也是一个善学者与一个思维懒惰者的区别之所在。
当我们学习某个生活技能,如炒菜时,我们每一个人肯定不是直接把菜放在锅里面一顿炒,肯定有个自己学习或者模仿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视频,一篇炒菜文章,在学习或模仿的过程中,我们会很系统的对他们或它们的讲解的知识进行自己消化理解,如炒菜中一些调料入锅的先后顺序,肯定没有人会在锅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直接放盐,经过短时间的消化理解之后,我们就会可以开始进行实践。这一知识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不正是对“如何通过学习,快速学会炒菜”这一问题的回答吗?有时候问的越多,注意的细节越多,如温度,份量等问题,做出来的菜越是色香味俱全,不用去新东方也能成大厨。
在工作技能的学习中,使我想到了自己学习photoshop的经历,自己应该断断续续坚持学习有2年左右,当时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看到自己对图像处理的那一块比较感兴趣,自己就照着去临摹,如换脸,鼠绘等,但是自己每次话了九牛二虎之力临摹完一副作品之后,就在满意中去进行别的作品临摹了,而几乎很少相关,临摹完这副作品中,我使用的这些工具还有其他的用法,不用教程中的工具用其他工具能临摹出来吗?从而导致自己的图片处理思路一直有局限,想想在我们做题中,,我们在做完一道题之后,有过把同类的题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归纳吗?对这类题的解答思路有自己的看法吗?
通过相关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把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同其他知识或者行为相联系起来,才能让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才能有迹可循,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构建知识的用法
本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针对不同种类的书,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进行阅读学习”,这一思想能对我们现在的哪些行为或者将来的那些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了?
想到这里,我想到了这个读书笔记的写作,关于此类实用性作品的阅读笔记写作肯定会涉及到一个结构的逻辑性,一篇文章不管你的观点读者是否认同,读者最少应该明白你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不至于造成一个在指东一个在看西。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时,能否明白我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说到写作的逻辑性,我之前正好看过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籍《金字塔原理》,现在正好按照“针对不同种类的书,要提出相应的问题来进行阅读学习”这一思想重读一下,弄清楚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对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主题下的各个结构的各自在谈论什么?各结构的先后顺序对支撑这一主题的解答有影响吗?在我写读书笔记中哪些是可以借鉴到的?
写作有时候是为了工作,而根据自己过去工作的经验,我们在工作中,领导可能会突然指派一个我们之前从来没接触过或者不熟悉的任务,如:你把这篇文章排下版,等下发到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上面去,此时,我们大多数人(包括我)的做法,可能是去请教有经验的朋友、同学或者去网上学习相关的教程,这样做真的好吗?可能有时候排了半天然并卵?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一篇中所表达的出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提问题的意识,二是要提正确的问题。在我们学习排版之前,可能要用正确的提问方式问下,我们发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读者主要是有那些特征的人群,他们读文章时真的时在乎排版吗?之后在决定你是粗排还是精排?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中,100分的知识内容,阅读可能能吸收里面的10分,而实践能吸收里面的75分,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修正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情况,从而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学习循环。让自己在学习的海洋里面尽情的遨游,而不是扑通一声掉下去不省人事。
今天,伟大的学者杨绛先生逝去,她曾在给一个读者的回信中写到“年轻人,你读书太少,想的太多”,结合现在状况可能是“年轻人,你玩手机太多,胡思乱想太多,有想过读好书吗?”,看过这句话之后应该马上去想想读书的事了,不然又只是看过就看过,之后然并卵。
最后,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