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伴随着吉他如水般的声音,孩子们吟诵的歌声缓缓流出,将西周时的生活场景,向大家娓娓道来。
这是一首他们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的诗,如今在舞台上还是稍有紧张,与吉他的配合有些凌乱,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已经很不易了。
《七月》,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是从杨老师的口中,当时只觉得很长很长。第二次听到是在郁宁远老师的课上,看到他编排的《七月》展示,很是震撼。于是,《七月》就进入了我的心里。
刚刚进入三年级时,我就想好了七月的时候要在期末展示上表演《七月》。然而,当七月徐徐逼近时,我却有点手足无措。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如何教这首诗,如何才能将这首诗的意境与孩子们的工作联系起来,如何才能娓娓道来又没有突兀的感觉,这真是很难。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在去年就开始留意相关资料,我看了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看了张宁老师推荐的《诗经诠释》,但是我总觉得差点什么。我又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各种解读,各种说法,有从政治的角度,有从百姓的角度,还有作为一个女人的理解。这种种说法让我觉得或是缺乏感情,或是感情泛滥。总之,说不清道不明的,我就是觉得不对。直到我看到郁宁远老师推荐的一套书《诗经原始》。这本书是清代作家方玉润所写,竖排繁体文言文,看着有些费劲,个别地方不是很理解,但却让我拍案叫绝,简直讲到了我心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饗也简。”这是王安石对这首诗的解读,这便是这首诗的意境。即便是穷困,即便是压迫,即便是剥削,人们安于其命,或不安于其命却能顺天、顺时、顺势而为,生活得有序又简单,处处显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处。
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开始了《七月》的学习。我先找了一首吟诵调,很美很放松的调调。那时我已跟着张宁老师学了一段诗经吟诵,对于吟诵有了新的感觉,以极放松的姿态来吟诵,似乎更能找到字词的韵味,那种站得笔直,拿着身段的姿势反而不行。这么着,如何来吟诵就有了思路,就是两个字:随意。这个随意不是无序与懒散,要看似随意又不失秩序。在后来的排练中,我和孩子们一直在找这种感觉,如何站,如何唱,一点一点地琢磨。
《七月》一共八段,从进入六月起的早读时间,每三四天我们学一段,每次唱两三遍。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孩子们对于这首诗已经很熟悉了。唱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演。演什么?演我们这一年做的事情。这一年我们做的真不少,大部分都在这首诗里了。春日春耕、采桑、养蚕,夏日缫丝、纺线、染布,秋天收获、种麦,冬天搓绳、盖房。这些活动要怎么演呢?一边唱一边演肯定是不行的,只能唱一段再演一段。我编了前两段表演的内容,后面让孩子们自己编。他们已经对诗的内容很熟悉了,如何选择呈现的内容,如何呈现,是他们要考虑的。最后,孩子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后面的段落,他们剩下的工作就是练习与准备道具。
我一直跟孩子们说,“你们信不信台下没有几个人知道你们在唱什么,那就需要把它们演出来,这些事情你们都做过,就想着你们是如何做这些事的,想象眼前就是我们的土地,我手中拿的就是铁锨,我在翻地,如何让地翻得更好?如何让地翻得更透?”我特意不让孩子们做锄头、镰刀等道具,而让他们就拿着我们与之工作了一年的长短木棒,用木棒来充当各种工具。有个孩子被分配演割麦子,练了两次后他很痛苦,说我们收麦子那天他没去,他不会用镰刀。我赶紧换了个人,而不会用镰刀的那个孩子种菜园时很上心,熟悉收瓜摘果,于是他很有信心地去演收瓜果的人。
表演的过程孩子们自己搞定了,我又用孩子们农耕板块时学到的《击壤歌》作为上场的歌曲,这依然是一首吟诵,田间工作的农夫们忙碌却闲适的吟唱,正好引出这一年的农事活动。
上场的方式也算确定了,那关键的问题来了,节目全程没有一句台词,那么他们表演的时候什么乐器来伴奏?我找的吟诵版本是吉他伴奏,于是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会弹吉他的惠老师,我们一起扒谱子,一起试和弦,最后,他的老师把最难的和弦扒出来了。可这仅仅是给孩子们的吟诵伴奏。不唱的时候怎么办呢?惠老师爱莫能助。想起郁宁远老师找大师来编曲,我真是羡慕,但我们必须自己解决。
首先,我想到了古筝,可是孩子们还弹不了,如果是我在弹,那展示的意义何在?很快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我又想到了钢琴,可是同样的问题,意义何在?就在纠结意义时,我想到了竖笛,虽然对竖笛与吉他的搭配,我实在没有信心。但这是孩子们可以自己做到的事,对他们最有帮助。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程度编了一段舒缓的竖笛曲子,希望可以让孩子们不疾不徐地把他们的工作展示出来,也希望营造一种恬静的田园氛围。这段曲子大部分孩子可以独立演奏,这学期新来的孩子跟着我也能吹下来。于是,我决定每段的间奏由一位孩子跟我一起吹竖笛。
就这样,节目大致结构出来了,然后,问题一个接一个。第一次与吉他合排,孩子们一脸茫然,搞不清什么时候进,也弄不明白到底什么速度,连自己的节奏都是乱的。吉他也是稀里糊涂,与孩子们合不上,与竖笛也合不上。排了半个小时我放弃了,各自回去练吧。没有伴奏,孩子们练得也没有什么成效,我甚至有放弃伴奏的想法。
而在第二次合排时,孩子们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怎么就突然能听明白吉他伴奏了呢?从两小节三拍子的solo到四拍子的伴奏,他们居然听得清清楚楚,准确地切入。竖笛与吉他也找到了最和谐的方式。然而欣喜之余,我还是有些硬着头皮的感觉,因为我依然觉得竖笛的声音不那么和谐。
很快就是彩排、演出,本来孩子们的期末展示也不是精心编排出来的演出,不需要许多次的排练。他们只需要展示出学习的内容,展现出他们的成长,就是最好的。所以,我们的演出也不那么精致,却是最朴实真实的。
最后一次彩排孩子们上了舞台,那份激动让他们的速度很快,基本与吉他对不上。担心之余,却得到了最好的回馈,一位老师说竖笛的那段音乐是亮点,一下把气氛带起来了。我瞬间有了信心,至于孩子们的快慢,那都无所谓了,看孩子们的发挥吧。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孩子们还略显稚嫩的声音响起时,我已毫无遗憾了,没有完美的配乐,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宏大的场面,可是孩子们和我都已尽力而为,这就可以了。后来,有的家长说看到孩子们在台上,有种穿越的感觉。有的家长说看到孩子们耕地的场景眼泪都流下来了。这是因为孩子们的真实,这是因为孩子们的认真,这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当我脑海里再次响起这段旋律时,怎么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