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一张价格不菲的大碟,你喜欢的曲目可能就一两个,或者没有,因为都是一个调。
春晚的仪式感很强,把大家聚在一起,家家户户都开着电视,放着春晚。名义收视率和有效收视率是两个概念,走心和走肾是两种体味。在追求精神愉悦的道路上,所幸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从被动娱乐调频到主动欣赏,看一本烧脑的书,看看脑子是否够用,是否需要买点脑白金。
我们的父辈需要一台春晚将我们团结在他们周围,即便他们也学会了在激荡着主旋律的房间里埋头刷朋友圈和收发红包。等我们成为他们,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一个国家级别的平台来赞助我们欢聚一堂?
我们这一代人背负传统的印记,会选择尊重和配合传统。只要国家还搞春晚,我们就会适时打开电视,将画面定格在春晚,因为比起春晚导演和演员们的辛劳,打开电视,选择春晚只是举手之劳,而欢愉的歌声确实会加深祥和的底色,有助于渲染一种优于平常的富足和喜悦。怕只怕年青一代连电视都懒得打开,更别说定格春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且没有传统的束缚,他们可能都不屑于眼前的苟且,而愿意追求诗和远方,寻求在路上的生活。随着他们主动关闭通道,他们的注意力无法收割,企业将选择不再赞助春晚。
基于“文化共同体”的理念和“不散摊子”的底线,国家将采用行政拨款的方式独立运营春晚,春晚将成为文化公益项目,用千万次的转身换你的回眸一瞥。最后的结局可能是,不是人们需要春晚,而是国家需要人们需要春晚,所以将来的“春节放假通知”很可能加一条“春晚将于大年三十晚8点开播,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