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迷茫时,怎么才能破茧重生,找到真实且珍贵的自己。
先听一个故事。
帝京十月,金桂飘香,贡院的鱼池里锦鲤浅游,贡生们谈诗弄文,风雅卓凡。在后院一间偏舍内,点灯如豆,一个人垂头枯坐着,墙上映出的人影,塌肩缩背,像是没了脊梁骨,一副竹竿穿衣,灵魂出窍的模样。这间贡院的学舍倒像一间监舍。
当时的国子监贡生,是吃国家供应粮的人,国子监里的年轻人会有更好的发展。其他同学们都是谈诗会友,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可是他是谁,为什么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且这样丧,他都经历了什么?
他名袁黄,号学海,这个名字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提到袁了凡,提到《了凡四训》,大家就都知悉了。
袁了凡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博览诸家,倡导善举,实践功过格,在佛教界和现在的东南亚、日本以及港澳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万历年间最受民众爱戴的宝坻县令,后来被皇帝提拔为兵部主事,不久,又作为主帅的参谋长远征朝鲜,且立下战功。为什么一个县令会受到皇帝的重视?
宝坻就是现在的天津市,万历年间,这个位于皇都之侧的地方,久乱难治,袁了凡上任四五年,调整政令实施方法,使宝坻安定富庶,这对于北京的安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会有文章开头那样“丧”的状态呢?是因为一次算命。
“不做良相,当为良医”。袁学海幼年丧父,他原想听母命尊从父亲的遗愿,学习岐黄之术,济世救人,而且信心很足。后来,缘分使然,他遇到了会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自称是梅花易数的发明者邵雍的传世弟子。邵雍是北宋理学家,是“北宋五子”之一,著有传世之作《皇极经世》,他的弟子一定也不会是普通人。这位孔先生给袁学海算命,说他可以走仕途,考童生是县里的第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在提学考试中排名第九。第二年,袁学海参加考试,考试名次都和孔先生说的一模一样,他感到非常神奇,就再次找孔先生给他算一下一生的命运。
这次孔先生算他哪一年科考得第几名,哪一年补上廪生(秀才的一个等级),哪一年成为贡生(秀才的最高等级),然后哪一年去四川当官,只做了三年半,而且算出他死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的丑时,并且终身无子。
此后,袁学海每次遇到考试,所考的名次都和孔先生算的一样,补廪生的年份也不错,只是有一件事有些偏差。孔先生算他做廪生时总共应该领取九十一石五斗米然后再升为贡生,但是,他领到七十石米的时候,学台就破格选拔他成为了贡生,袁学海还暗暗笑孔先生算错了。
没想到不久后,另外一位新上任的代理学台取消了他破格提升的贡生资格,直到一位尊师看到他的文章,不忍他的才华被埋没,又给他申请了贡生,而且补上了他之前该享有的米粮,这样一算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完全跟孔先生算的数量吻合。
术数真的就这样神奇吗?反正袁学海是完全折服了,进而反思:无论他再怎样奋进,怎样努力,结果都难逃孔先生给他算的命运,他会终身无子,会在那一年、那一时、那一刻死去。
是以,他在京都一年的贡生生活都是“澹然无求”“终日静坐,不阅文字”的状态。一个宿命的牢笼形成,他把自己囚在这个牢笼中。
精神的压制就像是天花板的吊顶,把向上的空间给封死了,迫使人向下沉沦。
袁学海困在宿命中成为了“空心人”,照此下去,他等着去四川做官,然后到日子寿终正寝就行了。那他又是怎样取得后来的成就呢?他又遇到一个高人。
云谷禅师,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为振兴当时衰蔽的佛法和禅宗做出贡献。
袁学海公办去南京途中于栖霞山拜会禅师。两人静坐三日,禅师看他心静如水,以为他是个定力很高、很有修为、无妄念的人,但是,当云谷禅师知道他的无妄念和无欲无求,仅仅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命数后已死心,禅师当即笑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很有修为的豪杰之士,原来不过是个凡夫俗子。”
他想激励袁学海,事实上这句话也让袁学海的精神牢笼有所松动。
他毕竟曾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不想自己的一生庸碌无为,连死期都被定好。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禅师说,命运靠自己创造,幸福也要自己追求。上天降临在我们身上的灾难都可以改变,主要看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心性,如果自身有问题,又不愿改变,就是真的无救了。这一席话增强了袁学海的信心,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进而改变命运呢?
袁学海决定重新开始,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字,于是就有了袁了凡。改名字是一个仪式,是他冲破精神牢笼的宣言。
修行观心,内心的藩篱要从内在开始改变,袁了凡开始从自己的内心最根本的地方开始检讨。他看到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派不够君子,基本没有善行,当然也就不会有福报。他气量小,不宽容,对待别人也不仁爱。如此种种,他全方位审视了自己。
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自己,就是改变的开始。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事情不去多想,做好今后每一件事,都像重生一样。
袁了凡用功过格来记录所做的善事,每做一件善事就在“功”格标记,如果有了恶行,就用已经取得的善事和功劳来抵消。长期坚持下来,他的功过格从开始经常负值,到后来不知不觉间就做完三千件善事,他调任到哪里,就把功过格带到哪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袁了凡后来中了进士,人变得越发平和,成为受百姓爱戴的县令。他为作战参谋,出征朝鲜立下战功,他精通农学、水力家,文武兼备;他还有了儿子。这些都是当初孔先生算命的结果中所没有的,他彻底打破了囚禁自己的牢笼,重塑了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在了《了凡四训》这部家训中,他告诉后人和儿子,精神的牢笼可以被打破,性格可以改变,命运可以重塑。
《了凡四训》最后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的话,“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意思是,一个君王的道德品性和喜好会直接影响治理国家。“好乐”不仅仅是说喜好音乐,更是一种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的体现,这样的君王对国家治理也会兼揉并济,国家治理更加完善,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样,一个人一生当中不断完善自己,多做善事,广施善缘,也一定会有善果和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