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用这句诗来形容烟花三月的“瘦西湖”,最为恰当不过了!
“瘦西湖”的美在于湖水的三寸玲珑,曲折蜿蜒;也在于岸边的新眉烟柳,凌波照水;还在于彩色的画舫穿桥,船动景移;更在于它的亭台楼阁,纷呈旧梦。
《十里瘦西湖》
——胡妖儿
谁点新眉翠色凝?
玲珑三寸画桥行。
为君思得红颜瘦,
十里烟波把梦盈。
如果说“西湖”是浓妆淡抹的贵妇人,那“瘦西湖”就是苗条、清丽的明媚少女。它的湖面象一条绸带,波光粼粼,延绵着流向远方。湖水碧绿如镜,与园林完美结合,真的是一步一景。你看,两岸春柳拂堤,微风吹来,婀娜起舞,撩拨起一圈圈涟漪,仿佛在和鱼儿喃喃地诉说着情话。漫步在湖畔,春色醉人!近处,三步一柳,柳色生烟;五步一桃,桃色染颊。远处,柳绿花红,水青天蓝,煞是好看,真似画家泼墨渲染的一幅春日长卷。
据说,“瘦西湖”是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必游之地。它的烟雨晴云、叠翠红霞、荷风艳雪、春台水云、明月晚照等二十四个美景,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最好的诠释了“瘦西湖”的春夏秋冬,各有不同。
“五亭桥”像一根玉带,位于瘦西湖的中部。桥身,似北方男子般豪迈大气,五个亭子又似五个温婉秀美的江南女子,倚在桥上俯瞰。那亭角上翘的飞檐,是女子头上插着的步摇;那金色的琉璃瓦,是女子身上的罗衣。在每个月圆之夜,十五个倒悬在水中的月亮,盛满了女子们圆圆的相思。五个亭子又恰似一朵美丽的莲花在湖面上绽放。不愧是中国最具有艺术美的桥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因为这首诗,让“二十四桥”闻名天下!有关“二十四桥”名字的说法很多,有说因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故得此名;有说因此桥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每侧各有桥柱二十四根,共有二十四级台阶。桥中有那么多二十四,便得名“二十四桥”。
不管名字何来,“二十四桥无疑都是能让人想入非非的名字。”遥想几百年前,在一轮皓月之下,二十四个拥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的女子,鬓云浮翠,香腮流丹。黛眉似横开的远岫,浸染着十里春烟。站在桥上,倚着二分明月,朱樱点点吹箫,素手纤纤执扇,衣袂随舞而流香,金翠轻摇,婀娜的小蛮腰,丰姿尽展 。好一群翻紫摇红,风娇水媚的俏佳人啊!
而不远处,一群锦衣华服的公子们,吟诗作对,对月饮酒,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真是:“别有风情忘不得,载花载酒木栏桡”。可是旧景何在?今夕何夕?
湖的对面有一座小山上,“白塔”像擎天一柱一样,高耸入云。当年只因乾隆的一句话,才有了今天这类似北海琼岛春阴的盐白塔。
而“瘦西湖”的历史,是隐匿在那池碧绿的湖水里?还是斑驳在亭台楼阁间?是被人踩踏在了古桥的石阶上?亦或摇曳在湖畔长堤,镌刻在楹柱廊前?
当年,石涛往返于寿芝园和瘦西湖之间,将明亡后的悲痛寄情于笔墨。他的画中烟波浩渺、峰峦叠障,一只小船孤零零的独自飘荡,就像此时的家国一样风雨飘摇。不论是悬崖峭壁,还是枯树寒鸦,画风苍劲恣肆,直抒胸臆,淋漓洒脱。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这是挂在小金山的桂花厅内,郑板桥的一幅对联。一钩一划,劲峭冷峻,苍劲有力。月亮升起,满地的月光如水般的洒落地面,云层不断变换,像连绵起伏的山峦。只有酒至微醺才能体验到如此佳境啊!
从古至今,涉足过这方美景的有皇帝、大臣、商人、文人、画家、僧人、才子佳人。他们在瘦西湖留下的剪影,虽然事去人已非,但人非事未逝!所以,走马观花的游“瘦西湖”太过肤浅,而应该用心去细细品读!
遗憾的我们来得较早,没有看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映雪飘枝。想象那弄玉轻盈,飞琼淡泞的琼花,就像一串串玉珠翡翠,晶莹剔透,伴随那远去的旧事悠悠,勾起了这烟花三月的春愁。
“瘦西湖”有折不断的柳,还有梦里江南喝不完的酒。谁的思念还能比它更瘦?在这春日暖阳中,白墙黛瓦更显古朴素雅。远处的轻舟、画船,泛起的涟漪给眼前的画面增添了几许灵动;而近处偶有几只黑天鹅在湖里在嬉戏,溅起的簇簇水花,更让”瘦西湖”动静结合,相逸成趣。
“也是销金一锅子”的瘦西湖,浓缩了扬州的精华。一桥一柳,一石一亭,和那蜿蜒的湖水一样拓印在每一位游人的心中。这方山水,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仍没有惊扰到它的那份至美。白驹过隙,物转星移,雁过留声的人毕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人如尘埃一样,随着“瘦西湖”的云烟——消散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