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公公离开我们已经快一百天了。家里的洗手台上有一盆长寿花,虽是深冬,叶片依然翠绿,那是公公亲手栽种的,是他留给我们的念想。
公公是一个勤快的老人。他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两室的房间,亮堂堂的,每一样物品都放在固定的地方。公公爱养花,虽说都不是什么名贵的花草,但是都侍弄得很好:一盆龙骨养得高到房顶,一个成人也难以合抱;绿萝长得根壮枝繁,他在客厅里拉了线,那绿萝就顺着线绳爬出了长长的造型;长寿花长得爆盆了,就分开栽种在好几个小盆里,等着它继续发芽长大……
公公做事认真细致。他卧室桌子上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工整地记录着每天吃药、浇花的时间、买水电等生活琐事及其他需注意的事项。他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安顿得妥妥帖帖,不愿意让我们多操心。
公公宽厚少言。我结婚到家里也二十多年了,平日里我们在外地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回去,我们的交流也很少。他总是默默地做着手头的事情。回去探亲,常常是早上我们还没起床,公公就熬好小米粥,煮好鸡蛋等着我们起来吃,有时还会惦记着我们爱吃辣子,虽他们几乎不吃,也会给我们准备一些;我们也总是有很多同学朋友聚会,留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公公也从不抱怨,只是晚上等我们回来了才休息;平时姐妹们来了,我们在一起热闹地说笑,他总会坐在一旁笑笑地看着;在我们快走的时候,早早就惦记着收拾些我们爱吃的东西带上……
每次回家,打开家门,看到老人慈祥的面容,看到洁净明亮的房间和满室葱茏的花草,还有窗外高原上湛蓝的天空,心里总是踏实又安稳。
我儿子是公公唯一的孙子。记得刚结婚的时候,有一次回去,家里待客,我拿了一把筷子帮忙发,结果公公一把抢了过去,我还感觉奇怪。后来听说,如果发了筷子,担心要不了男孩子。直到儿子降生,我还“心有余悸”,但也足见公公对这个孙子的期盼和疼爱。
我们每年回家过年,大年三十,公公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对联,和儿子一起贴对子,他佝偻着背,仔细地把对联和福字贴在门上;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饭通常我们回到家里已经很晚,儿子惦记着要放炮,爷爷就会陪他一起下楼,我总是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爷孙俩,他们一会凑在一起点炮,一会又一起捂着耳朵跑开……公公会一直陪着儿子玩到尽兴,他俩才笑嘻嘻地上楼。
有一年,我回老家,发现了一本相册,里面是公公珍藏的他和儿子的几张合影;平时偶尔通电话,他也总是叮嘱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娃娃很听话,成绩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让他太辛苦。
今年,公公的身体不好,我们回家的次数就多了。过年回家时,公公的话忽然多了起来,他絮絮叨叨地给我们说起他的病,吃药后的感觉,也说起以前的老邻居……他给儿子说,以后还是不要离家太远,你看你父母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离家远,家里有事情又得来回地跑,很辛苦。我还开玩笑说,儿子,你以后还是找个陕北婆姨吧。公公又认真地说,就是担心生活习惯不一样,其实陕北的,西安的都好,就是不要太远。后来,公公病重,病中呓语,也在念叨把娃娃送得太远……
老公当年大学毕业时,要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虽然他是公公唯一的儿子,老人还是同意了。儿子是公公唯一的孙子,也没有在老人身边长大。这么多年,因为种种原因,老人没有机会和我们共同生活过,这无论对他还是我们总是心有遗憾。多亏有姐妹们在身边尽孝,老人的生活也算是平静安详。我儿子高考后,选择去遥远的岭南求学,在我自己的孩子要长大成人远走他乡的时候,才深切体会到老人当年抉择的不易、对孩子的不舍和牵挂,也才能真正体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刻含义。
九月,公公病故。
现在,我们暂时停下了奔波返乡的脚步,忽然发现,身后变得空空荡荡。再次回去,人去屋空,无限伤感。明白父母离去,以后的日子便是身在他乡心是客,心无所归意难平了。
回想老人的一生,少年失怙,独立支撑,虽学业优异,但家境贫寒,辍学务农,尝尽辛苦;后来得以进城工作,又遇中年丧妻……接连的人生打击几近倒下,很难想象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老人是怎样含辛茹苦带着孩子们刚强度日。随着儿女成人,家境好转,本可以颐享天年,却又疾病缠身,终是仙逝。
在中国的民间观念中有奈何桥之说,我一直觉得过于悲观,我更愿意接受《寻梦环游记》里传递出的生命的温暖:亲情永续,亲人就不曾离去!愿我们无尽的思念,无限延长另一个世界里您的幸福!
思念绵长不息,惟愿生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