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或许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相濡以沫一辈子,一直就是这样一强一弱,一个负责指挥,一个忠诚地完成所有的任务。如果说母亲是一个能干会管理宫庭事务的皇后,父亲就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卫兵。家里似乎都是母亲大人在管理着大小事务,主宰着这个家庭的走向,父亲最多算一个不折不扣的实施者,似乎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没有过反抗,没有过埋怨。父亲秉承了祖父的那些品质,有过那个时代农民的共性,勤劳肯干,忠诚老实,待人谦和,似乎一辈子都是那么谦卑,从来就不会有过脾气。母亲,也就得了外婆的教诲,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一个旧社会的知书识礼的女性遗风,却得以时时体现。对我们三兄弟的教育,没有读过几年书的母亲,却比读过很多书的父亲更能体现教育的功能,她把外公外婆教给她的人生哲理,或生动,或浅显地教导着我们,让我们三兄弟成就了今天的模样。或许,这就是外公家那个书香世家的遗传因素。
父亲母亲的爱情是我们的楷模。虽然在家庭地位的体现上好像不够平等,有些失衡,但一直以来的和谐、团结、关爱,却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从年青时代的男女共同主外,内务一列由女主管,到年老时代的父亲搀扶母亲步履艰难前行的样子,都足以告诉我们尊重女性,厚爱自己的女人,该是多么本能的事情,虽然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但家庭的幸福与温暖却是得以大大提升。难怪别人有“把老婆当皇后你就是皇帝,把老婆当宫女你就是太监”的说法。父亲的一生,就是证明了“女人真的是用来宠的”。
现在看来,我们三兄弟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这个影响。对于他们,更让我难忘的是他们对我们三兄弟的那份关爱与照顾。母亲常说,她初一十五都会到附近的斗坛观去烧香拜菩萨,为的就是祈求菩萨保佑我们三兄弟身体健康事业兴旺。
对于他们,记忆里的事情真的很多,要写的也是无论如何都写不完的,我只知道,没有他们为我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永远记得那年他们在煤矿守厂,有一个中秋节,我骑着摩托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了月饼和其他一些食品,返回时,母亲把他们吃不完的那只鸡砍了一大半给我带回来,即使蹒跚着也硬要送我到很远的那个路口,那时我是牵着她的手走完那条长长的坡道的。我知道那个节日里的这份母爱,早已超越了一切。为这,我曾经给学生讲过半只鸡的故事,还写下一首诗——《牵着母亲的手》,好像把那年的学生感动得眼泪哗哗,更是一路以来感动着我自己。
我也清楚地记得那年清明节回家后返回工作地的一场送别。因为陪朋友玩牌,我是彻夜未归,电话里要父母帮我把东西收拾好,拉到公路边上,等着送我上车,与父母的告别,也就在那公路边了。当时根本就没想过,这一别,是不是会像以前那样一年半载。那时,觉得一切都是这样的理所当然,都是这样的无所谓。母亲因为一条水沟跨不过来,只能远远地挥着手,说着拜拜,父亲在车上帮我把东西安置好,走下车,站在路边不停地挥着手。当汽车开动,我回头再望望两位依依不舍的老人,也挥着手,说着保重。此时,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那种伤感与关切,才彻底地让我心头一颤,原来,我那次回家最重要的事一点儿也没做好。曾经寄希望利用那个假日好好陪陪老人,尽尽孝心这份情意,却在自己的任性中失去了,多少次深深感叹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而在那个清明节,我却与之擦肩。父母年岁已高,我却没有把握好这那怕短暂的一次相聚,多陪陪他们。有时我也在想,难道孝心真的只能凭一些金钱来维系,真的能让或长或短的一通电话来维系,真的只是遥远的几声问候就可以维系?在车上,父亲接送我的那两幕场景,总是不知不觉地浮现,带给我时时的震颤与深深的惭愧。那一路无眠,只有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心已是在一滴滴淌血。
虽然说我过继给了舅舅,但我的父亲与母亲,却一直像关心大哥与小弟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与养父一起供我上学,在我娶妻时全力支持,在我建房时到山上砍树,帮我带小孩等等,从来没有说我过继了,就不是他们的儿子。他们本来在我的新居里住了将近两年,却仍然舍不得他们的老家,还是搬回去了。如今两个人守着那栋老宅子,相互扶持,过着简单也算快乐的日子。父亲一直就那样闲不住,在园土里种些可口的蔬菜,在农田里栽上红薯,还不忘记偶尔去山上挖些小笋,弄点野菜,想尽办法给我们三兄弟各弄一点儿尝尝鲜。每次春节,那些农家小吃,各种腊味食品,都是样样齐备。每次回家,他们都会把自己种的菜,弄的小吃,塞得我们的包里满满的,生怕我们不能吃到这些家乡的味道。他们总是告诉我们不要担心,说他们两个人能相互照料着。其实,我知道,当身体有些不适时,当遇到一些烦心的事时,他们还是有那么一点想法,希望我们三兄弟能有一个陪在身边,让他们觉得有点依靠,给他们一些鼓励与安慰。
我还记得,去年我的生日里,我开着车子去接父母亲。见到母亲,刚喊了一句“妈”,母亲就说:“儿子,那年生你的时候,大雨倾盆。今天你生日这么大的太阳,你真是有好运走啊!”我笑笑回应:“是的,要走好运了,你们身体健康就是我的好运气!”我接过父亲手中沉沉的物品,往车上拎。这大包小包里,有父亲亲自种的蔬菜,有母亲亲手煎的油货,还有鸡蛋和蜂蜜,都是些城里人羡慕不已的好东西。每一次都是这样,父母大把大把地塞给我们蔬菜、土特产,还有所有他们认为好的一切,生怕我们没吃到就会饿瘦饿坏一样。我望着母亲步履蹒跚地走到车子边上,还有他们俩那瘦瘦的身影,我的心里又是一阵酸楚。曾经远离他们外出工作的那缕乡愁不由涌上心头。我深深地感叹古人的话:“父母在,不远游。”也算庆幸,我又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工作。虽然没有能跨入大城市,但这个小山村里还真就凝聚着我们的爱,是那样的浓厚,那样的深沉。只是,父母这样关心牵挂着我们,我又何曾为他们做过一些什么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今天,我或许还能说有些幸运,就是眼前的这两位老人还能健康地忙碌着,喜悦着,有事没事时还能打个电话问候一句,还能在每个节日里接他们聚到一起吃个饭,还能想吃可口的蔬菜时有个菜园子去摘,还能有事没事地走到他们那里聊几句家常。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地一心为着我们。可是,我们为他们做的却是那样的少。而今,亲恩难报,只愿时光能慢些,让他们慢慢变老,也只愿我们能多些日子常回家看看,也只愿 “你陪我成长,我陪你变老”不是一句空头诺言。
(2018年1月22日——随书三十天写作之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