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的快乐源泉到底出自何方
虽然没有进修过生物学,但至少知道有多巴胺这种东西使我们感到快乐
但我并不是想从生物学上来分析快乐的源泉,而是从相对更感性的心理学上剖析什么样的事情能诱发我的快乐
我尊崇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老师,在遇到他之前我从未发自内心的喜欢过一个公众人物
罗老师说,人的快乐是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纵的自由
我认为是正确的,也是发自心底地接受老师的说法的
可为什么,我觉得我所想到的我的快乐之事都不是那么的高级?
根据我对自己每日的观察记录,如果不加限制,我每天可能要在B站刷视频刷4个小时以上,我关注了许多所谓“高质量”的up主,如观察者网、李永乐老师等,每次打开B站的初心就是为了去看这些所谓“高质量”“有营养”的视频,可实际上,对历史记录进行统计,这些视频的时长占比往往超不过20%。也就是说,有80%时间用来看各种泛娱乐化的视频创作。
对这20%的视频时长进行剖析,其中大部分内容其实也是泛娱乐化的:比如,观察者网每天都会推送很多条消息,有的较长,有的很短,几乎全是时政消息。但我最喜欢(指的是客观事实上我花最多时间的)看的部分就是关于美国及其盟友的负面新闻,如“今日乳法”等。每看到特朗普表现的像一个小丑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实际上,我发觉:我很多时候并不是关心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我只是想看演员特朗普的今日表演,换言之,我依旧是在看能让我快乐而不是让我学到东西的内容。
在“高质量”的视频里,什么最能让我快乐?我扪心自问:祖国一步步走向强大的确使我心潮澎湃,可这给我的快乐远没有眼睁睁看着别的国家倒霉、走向衰落带给我的快乐大。虽然我并没有加入过弹幕大军在韩国相关视频下刷“哈利路亚”,也没有在美国发生枪击的新闻下刷“靓丽的风景线”,也没有在关于某“驰名双标”的媒体的视频补上一句“这不自由”。但我深知自己有这样的冲动,实际上,我幸灾乐祸的心态与刷弹幕的人别无二样,在我自己的判断标准下,我并不比他们高尚
在另外的80%的视频里,更是充满了幸灾乐祸的心态:比如层出不穷的搞笑视频合集,里面有80%其实是失败合集,而且很多主角都是人,实际上视频里面的人充满了各种痛苦,而屏幕外面的我却面带微笑;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旁人的小倒霉而感到莫名其妙的快乐
在现实中有一件事我印象十分深刻,有一次带同学出去兜风,前一天刚好下了雨,路上的水还没干,一位老爷爷骑着一辆自行车的同时用手还扶着另一辆自行车(两车平行)缓缓骑行,在他的后面出现的一辆公交车即将靠站,缓缓向路边逼近,我在旁边亲眼目睹,老爷爷回头看到了公交车却因为同时控制着两辆车而不能进行闪避,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交车向他逼近。最终公交车赶上了老爷爷,同时此处是一个大水坑,将一大片水花溅了上去,同时老爷爷高喊了“哎哟”一声。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我没有觉得丝毫幽默的地方,甚至充满了愧疚和对自己的厌恶,可在当时我却笑的前仰后合,甚至差点闯了红灯,让别人“看了我的笑话”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充满了悲剧,但不能阻挡我们追寻喜剧的心”,可我们自己的喜剧,是否又包含着他人的悲剧呢?换言之,我们的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吗?
好吧,不能再想的更复杂了,其实上面的思考已经进入到不可知论的领域了,而且有些事情重要的不是想明白,而是怎么去做。毕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耐心看到这,能与我产生共鸣,如果让你们产生了不好、不积极的念头我岂不是成了大坏人了
说一下我现在的做法吧:我正在努力“改正”,努力地去感受罗翔老师所谓的“高级”的快乐,如今强制自己不碰B站,进行了“30天不看B站挑战”,我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但说实话,我不知道该具体怎么做,毕竟刷B站已经是我的生活习惯之一了,想要改很困难,但我相信是可以的。有时候列不出计划,就只能先干再想了,毕竟经济学中也有“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同时我也开通了“简书”的账号,当心情烦躁的时候就进来写写东西,抒发一下情绪,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很好。
实际上,在思想上进行升华是我很不擅长的领域,我确实会胡思乱想一些东西,但这些思想的深度远达不到“方法论”的层面,更不用说能否上升到“世界观”了。但是我还是想对我所写的第一篇散文进行一下升华:
改变是可以做到的,趁你还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去大胆尝试,不管最终成果好坏与否,我相信你都不会留下遗憾,最起码我们尝试过,挑战过,从个人的角度上这已经足够了。